- 石平五;邵小平;
为研究急斜煤层水平分段放顶煤开采过程中基本顶破坏活动对工作面的影响,根据急斜煤层基本顶具有倾斜狭长板的特点,运用弹性薄板理论对基本顶岩层进行了拉应力分析,得出了顶板破断的判别准则,建立了基本顶初次破断后形成的“铰接结构”的力学模型。通过分析结构滑落失稳和回转失稳的力学条件,指出危险点是上铰接点。研究表明急斜放顶煤开采围岩结构虽然与缓斜煤层长壁放顶煤不同,基本顶(老顶)和直接顶只是在工作面的一侧,但仍然不能忽视它对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的影响。铰接结构的上铰接点是岩层控制的关键点,这为现场实施充填以防止基本顶失稳的动力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6年05期 641-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6K] - 洪林;王继仁;邓存宝;单亚飞;王雪峰;
针对煤自燃氧化过程中生成的生产物能够判断煤自燃的反应过程和机理以及在不同温度下生成的标志性气体可以判断煤自燃的严重程度的问题,采用红外光谱手段对神东矿区6个煤矿不同层位和不同工作面的12个煤样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煤氧化燃烧过程是分阶段进行的,分为失水阶段、氧化阶段、着火燃烧阶段。各阶段的标志气体不一样:失水阶段以H2O吸收峰为主、氧化阶段C2H4、CH4出现显现峰、着火燃烧阶段出现C2H4、CH4强峰。确定煤样在不同温度下生成标志气体的规律,对预测煤的自燃发火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2006年05期 645-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9K] - 高木福;
为了达到煤矿工作面安全、高产高效生产,改变坚硬顶板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以减小顶板悬露面积,防止或减弱这种大面积顶板来压相当重要。由于坚硬顶板跨落时矿压显现明显,一次跨落的面积大,高度大,有强烈的周期性来压,并有明显的动压冲击现象,所以在基本顶来压前必须对顶板进行处理。目前处理坚硬顶板的措施主要有两种:既注水弱化顶板和爆破弱化顶板。而处理步距的确定对于安全、高产高效生产起关键的作用,利用FLAC3D对某煤矿2#煤层进行数值模拟,表明当工作面推进距离达到28m时,超前支承压力峰值已经达到7.43MPa,集中系数约为1.55,此时基本顶对工作面产生的冲击作用已较为明显,所以对工作面进行强制放顶的步距不应该超过28m。
2006年05期 649-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7K] - 陈学华;李伟清;宋卫华;
针对太阳、地球、月亮这些星球的活动对发生冲击地压的影响问题,采用理论分析及实例验证的方法,主要研究了由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而引起地球上不同纬度间的应力差对发生冲击地压的影响,在一年中容易发生冲击地压的月份,太阳活动对发生矿震的影响,以及月球-太阳潮应力对发生冲击地压的影响。结果表明星球活动能明显地改变地壳的应力状态,进而影响冲击地压的发生,所以是控制冲击地压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太阳、地球及月亮这些星球的活动对矿井处于临界失稳状态的煤岩体发生冲击地压有显著的作用。
2006年05期 652-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8K] - 王铃丁;张瑞新;赵志刚;张伟;刘煜;
针对煤矿事故应急预案,基于煤矿局域网环境开发了矿井应急资源管理、预案演练和救灾辅助指挥系统,该系统通过信息管理子系统实现对应急管理机构、救援物资、救护装备的自动化监控与管理;通过预案演练子系统不断提高煤矿的安全管理、应急响应和安全培训的效果;通过实时救灾指挥子系统辅助指挥员启动预案,提高应急救援响应的能力。通过在木城涧煤矿应用的实践证明,本系统已经成为矿井应急资源管理、预案演练和救灾辅助指挥的重要手段。
2006年05期 65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 柳迎红;郭善瑞;梁杰;孙加亮;
针对“三下”煤层,难采煤层,复杂煤层以及露天边坡剩余的煤炭资源,井工开采不经济或难以开采,可利用煤炭地下气化将这些殘余资源得以回收利用,试验利用矿井式煤炭地下气化方式,对阜新矿露天边坡进行了空气煤气、水煤气、富氧煤气的工业性试验研究,通过煤炭地下气化工业性试验,得出在露天边坡矿井式气化建炉方式,不同气化工艺的煤气组分,热值.露天边坡的高挥发性、复合薄煤层适合于用地下气化技术生产中、低热值煤气,气化剂不同,其热值不同,用途不同。
2006年05期 658-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0K] - 马军;才庆祥;周伟;陈树召;
为了使拉斗铲能够更好的适应煤层变化,采用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和时间序列理论对露天煤矿生产期拉斗铲年剥离量和生产计划量进行预测,通过对比分析,建立了拉斗铲生产时期的适应性研究的数学模型及流程图,得出了调整拉斗铲作业参数的临界煤层厚度,结果表明煤层厚度的变化对拉斗铲的作业有重要的影响,为适应煤层厚度变化而修正拉斗铲作业参数和矿山露天煤矿生产进度计划的编制提供了具体的分析方法和理论依据。
2006年05期 662-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8K] - 赵景昌;陈鹏;
针对矿床地质模型的建立方法以及短期采剥计划CAD系统的开发方法,以AutoCAD 2000为平台,开发了露天矿短期采剥计划CAD系统。该系统主要由矿床地质模型和采剥计划CAD两个主要部分构成。系统中采用的矿岩量计算方法对传统方法进行了改进,实现了计划开采范围内各分岩种工程量以及各种煤质指标计算的自动化。
2006年05期 66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6K] - 马振利;白建军;马维若;
为了获得各种地面工程数据管理的基础,建立DTM(数字地面模型)是一项主要工作,多数DTM来源于摄影测量的成果。该项研究是在地形开阔的农村地区应用GPS高程测量成果,并依据已有的地形图上信息来生成参考DTM。在研究中,测试了该参考DTM的精度和可靠性,进行了地图比较,通过地图数字化把他们转换为数字形式。经过现场测试,确定当地大地水准面转换参数,分别采用该地区的两个DTM(数字地面模型),最后通过对传统方法和GPS技术建立的两个DTM的分析和比较,得出了有关可靠性等方面的结论。
2006年05期 669-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0K] - 刘纪平;刘钊;李玉祥;李青元;
针对电子政务空间信息服务需要解决数据动态集成的问题,分析了一般电子政务数据交换的技术,研究了电子政务空间数据交换的要求,给出了基于XML的数据交换格式,提出了内网数据交换和专网(外网)远程数据交换的基本方法,并简要介绍了电子政务空间数据交换技术在电子政务空间辅助决策系统中的应用情况。
2006年05期 672-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 陈步尚;
针对目前竣工测量与竣工总平面图的编绘在施工中尚属于薄弱环节,而竣工总平面图在工程实践中却是非常重要的技术文件之一。加之现今教材内容论述过于简单和分散,现场又无系统的可依据的理论和可行的方法。通过理论研究、工程实践以及对建筑工程的重要性的研究,研究总结出一些编制竣工总平图的可行的方法。结果表明,此方法既实用可行,又比较系统完整。对施工现场编制出一份符合工程实际的、对今后改扩建提供重要依据的竣工图具有指导和参考价值。
2006年05期 676-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0K] - 王来贵;赵娜;何峰;
为了更明确地描述软岩蠕变过程与稳定性的对应关系;采用微分方程描述方法,建立了软岩全程应力应变过程中的非线性蠕变模型,分析了软岩的蠕变过程和对应阶段的稳定性,讨论了蠕变过程中模型参数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应的稳定性;在不同的应力水平下,对应不同的蠕变过程。广义弹性摸量小于零时,对应第三阶段蠕变。在第二、三阶段蠕变,系统状态均是非稳定的。利用软岩在第三阶段蠕变的对应加速蠕变特性,可为预测、预报系统的失稳现象提供理论依据。
2006年05期 680-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3K] - 陈殿强;于丹;
为了分析采动岩体变形的非线性特征,通过相空间重构分析了开采过程中岩体变形的混沌特征。开采过程中岩体变形的监测数据是所研究的岩体变形破坏过程的历史记录,在这些数据中必然蕴含着岩体稳定机理。与之相应岩体结构、性质和地质环境以及开采工艺决定着数据的特征和规律。监测数据的规律反映了岩体变形破坏的复杂非线性机理。因而可以利用非线性动力学理论来研究岩体变形破坏的规律。
2006年05期 683-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 王建国;王振伟;王来贵;纪玉石;
为了解决沉积岩体露天开采时的边坡稳定问题,根据岩体中软弱结构面的力学特性,分析总结了受软弱结构面控制的矿山软岩边坡稳定性的研究方法。探究了受控于软弱结构面的边坡的滑坡模式、计算方法以及强度指标的选取原则。对伊敏煤电公司露天矿南帮边坡稳定情况进行了实例分析,变形区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四个泥岩弱层控制,采取内排压脚等控制开采的方法是有效的。
2006年05期 686-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4K] - 薛强;梁冰;刘磊;赵颖;
基于多孔介质流体动力学理论,建立了降雨条件下垃圾填埋体内水分传输的流-固耦合模型,并采用交替有限差分方法给出了耦合模型的数值格式;通过开发的计算程序,模拟了降雨条件下垃圾坝体范围内孔隙水压力和流速分布情况。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持续的降雨会加大对孔隙介质的载荷作用,填埋介质被压缩,使土壤颗粒间基质吸力减少,导致水流渗透率降低。同时,填埋介质变形影响了孔隙水压力和水流速的分布规律。因此,在垃圾坝体稳定性分析研究中,渗流场和应力场的耦合效应不能忽略,其研究可为评价垃圾坝体的稳定性及预测预报坝体滑坡提供技术支持。
2006年05期 689-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0K] - 王大国;冮冮冮;洪林;
为了求港口中波浪对船的作用力,用边界元数值求解复速度势建立了波浪对船剖面作用的时域计算模型,采用满足运动学和动力学条件的半拉格朗日法跟踪流体的自由表面。推导了适用本数值模型的辐射边界条件,此边界条件和海绵层边界条件组成的出口边界条件,可以使波浪很好地被吸收或传播出去。数值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对比表明此模型能精确模拟波浪对船的作用力。
2006年05期 692-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 刘海卿;李子广;
形状记忆合金(SMA)是一种全新的功能性材料,介绍了形状记忆合金的主要特性,建立了形状记忆合金(SMA)阻尼器的热力学平衡方程,阐述了该种阻尼器在结构振动控制中的应用,并通过实验分析了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参数对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控制效果的影响,分析表明:在相同屈服阻尼力下,随刚度比K增大和屈服位移比λ减小,SMA阻尼器的减振效果增加。
2006年05期 696-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3K] - 陈中合;王威强;张乐文;彭林军;颜建成;
柔性注压锚杆是一种结构和锚固机理新颖的全长锚固锚杆,已有的研究缺少其受力、锚固力与锚固机理的分析。通过柔性注压锚杆地面和井下试验,对其锚固力、锚固机理进行了理论和试验分析,导出其承载能力的计算与分析方法,为其设计、试验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和试验结果表明该锚杆对多种围岩(煤、岩、碎石等)有良好的锚固能力和适应性,现场应用方便。
2006年05期 699-7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9K] - 梁为民;杨小林;余永强;王金星;
基于定向断裂控制爆破技术参数的选取有别于普通光面爆破,研究了定向断裂控制爆破理论及应用成果。分析了定向断裂控制爆破理论聚能装药结构和装药外壳切缝爆破技术定向导向缝成缝机理,提出了炸药爆炸能量随爆炸动静作用变化分配观点,指出定向断裂控制爆破实质是对炸药爆炸能量在介质中的作用加以控制的问题,研究新型装药结构,提高炸药爆炸的能量利用率和定向断裂方向的爆炸能流是改善定向断裂控制爆破效果的主要研究方向。
2006年05期 702-7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2K] - 刘明;黄承逵;程云;
为了研究灌孔混凝土和钢筋的粘结锚固机理及粘结应力分布,通过咬合试验和内贴片试验,分析了内裂缝的发展过程和粘结应力的分布,揭示了灌孔混凝土与钢筋咬合作用传力和混凝土咬合齿被剪断后混凝土与混凝土之间的摩擦传力机理。并以二次曲线模拟粘结应力的缓慢上升段,以椭圆线模拟曲线峰值以后的急剧下降段,采用相对粘结应力形式,确定出粘结应力沿锚长变化的分布函数,为进一步研究灌孔混凝土的粘结机理奠定了基础。
2006年05期 705-7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7K] - 张延年;朱朝艳;董锦坤;李艺;范鹤;
根据工程实际,充分考虑规范规定的约束条件和各项技术标准要求,建立了建筑结构优化模型。并提出一种离散变量结构优化设计的进退搜索算法与标准遗传算法结合成混合遗传算法,既发挥了进退搜索算法高效、局部搜索能力强的特点,又发挥了遗传算法全局性好的特点。算例结果表明,这种混合遗传算法收敛快、精度高,优于标准遗传算法和进退搜索算法;是兼二者之长,弃二者之短的高效的理想优化方法,可以直接用于多种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
2006年05期 708-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9K] - 孙文彬;蒋洋;
为快捷地设计加筋挡土墙和设计分析的可视化,介绍了加筋土挡土墙的设计基本理论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omputer-aided design,CAD)的设计思想、软件结构和软件功能。该软件以Windows为开发平台,利用Visual Basic 6.0开发成界面友好的交互系统,实现了加筋土挡土墙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由传统的参数计算转变为具有人性化界面的可视化。实践应用证明,面向对象的可视化加筋土挡土墙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将有助于工程人员迅速、准确地进行档土墙设计,并提出优化的设计方案。
2006年05期 711-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0K] - 赵光明;宋顺成;
应用无网格伽辽金法对轴对称几何非线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小变形假设的条件下,利用几何非线性的应变-位移关系,基于线性弹性本构关系,推导了无网格法的计算控制方程,并采用Newton-Raphson迭代法来求解非线性方程,初步计算了压力管道的几何非线性问题。由于无网格方法中的形函数不具备Kronecker delta性质,采用罚方法来实现本质边界条件。数值实例表明,无网格伽辽金法在处理轴对称几何非线性问题时,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是一种有效的数值计算方法。
2006年05期 714-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4K] - 周罡;杨新安;孔少波;廖立坚;
以地铁超小间距隧道施工中的地表沉降及其规律为研究目标,根据广州地铁三号线岗石区间超小间距隧道的施工实践,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地表沉降的过程和阶段,将沉降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后掘隧道开挖引起先掘隧道的地表沉降约为地表沉降总量的30%~40%;两隧道的变形破坏区在T型土体内连为一体,T型土体成为地表沉降最大的区域;提出了控制地表沉降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2006年05期 717-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K] - 白晶;李华德;王忠礼;
针对非线性感应电机变频调速系统解耦控制方案存在的误区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微分反馈线性化、逆控制、矢量控制这三种线性化解耦方案的对比研究表明,只有矢量控制对非线性感应电机施以有效控制,得出不应单纯地从数学角度将非线性系统解耦、线性化作为参数具有时变特点的电机系统最终控制目标的新结论。
2006年05期 720-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3K] - 薛鹏骞;王久和;薛伟宁;
针对电压型PWM整流器直接功率控制(DPC)系统的特点,基于整流器的数学模型,得出了电压型PWM整流器DPC控制系统结构,并提出了新的整流器DPC控制系统PI调节器参数的设计方法。通过对交流电流、直流电压、瞬时有功功率及无功功率的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具有单位功率因数、系统响应快等优点,证明了该设计方法的正确性。
2006年05期 724-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8K] - 吴秋轩;曹广益;费燕琼;
为了改进系统的性能,构建了同构阵列式模块化自重构机器人M-Cubes,该机器人具有12个自由度;结构简洁、紧凑,控制方便简单,可以构建任意的立方体结构,并对M-Cubes模块的基本运动进行了描述。搭建了基于自重构模块的分布式多智能体控制结构,根据系统的全局信息进行分布式控制,将控制分为三步,规划、协调和运动控制。结合模块的空间矢量进行路径规划,利用agent技术对模块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协调,最后产生模块的翻转,实现模块的运动。利用Java 3D技术建立了可视化的模块化自重构机器人仿真环境,在此平台上对模块的运动进行了仿真,给出了一个4×2×2矩形阵列模块的平移仿真示例,验证了该控制算法和仿真平台的有效性。
2006年05期 727-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2K] - 刘雨刚;范大鸣;
为了提高电阻检测和分选的精度,设计了一种智能型电阻分选仪。分选仪基于89C52单片机的智能型功能与软件设计,采用利用恒流源电路、使用高精度双积分式A/D转换器,输出精度高,检测准确。仪器采用声光指示的快速分选电路,使产品检测的测试速度快、劳动强度低,工作效率高。采用31/2位LED大数显读数直观清晰;上下限可任意设定,使用方便,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该产品性能稳定,反应速度快,功耗小,输出电流恒定,适用范围广。
2006年05期 731-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6K] - 焦瑞莉;王久和;周金和;
为了将虚拟仪器技术应用于实践教学中,基于虚拟仪器开发平台(LabVIEW),设计了通信虚拟实验系统,并应用于通信实验教学中。利用虚拟仪器技术,设计了6个虚拟实验和3个虚拟仪器,将整个系统网络化,形成远程虚拟实验系统,该系统是一个功能较完善的虚拟实验系统,有效地提高了通信实验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2006年05期 734-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9K] - 田洪现;杨维;杨公训;
针对现代化煤矿生产和安全需求,在分析煤矿现有的监测、监控系统不足和无线电磁波在井下巷道的传播特性基础上,提出了集无线语音通信、无线视频监控、人员定位、环境监测、设备控制和生产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基于802.11标准的数字矿山综合无线局域网络。该网络具有传统煤矿监测、监控系统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提供了未来数字化矿山乃至无人作业工作面的可行性解决方案。
2006年05期 737-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1K] - 刘鸿雁;吴恒柏;
为增强消息认证码(MAC)算法的安全性,将Rijndael作为消息认证码的反馈分组加密算法,取代原有的DES。该算法用Logistic映射初值作为种子密钥生成混沌序列,对该序列进行域值量化得到二进制密钥流,对其分组作为Rijndael算法的初始密钥,给出了改进型MAC算法模型,经分析可知,该算法减少了密钥种子字节数,实现了一次一密,增加了攻击MAC的困难程度,可以提供更安全的认证功能。
2006年05期 741-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2K] - 王英博;魏丽君;赵志广;
针对露天矿传统调度系统效率较低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采用卫星定位技术(GPS)、将计算机网络技术、无线数字通讯技术、电子技术、系统工程技术、优化理论、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等多项现代高新技术理论结合到一起,对运行卡车进行实时优化调度的具体方法,利用GPS系统能够高精度确定出露天采掘、运输设备的位置,并能够计算出距离的特点,对运输设备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替代了传统的人工经验调度方法,提高了矿山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2006年05期 744-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7K] - 张庆新;王凤翔;张红梅;
系统地阐述了磁控形状记忆合金的微结构、相变机理和形状记忆效应。利用自行设计的实验装置研究了Ni2MnGa合金样品在静态直流下的应力、磁场和形变之间的关系,绘出了不同压应力下磁场强度与变形的实验曲线,给出了O'Handley解析热力学模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证明,Ni2MnGa合金变形率随着压应力的增加而减小,随磁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大。这为Ni2MnGa合金的实际应用打下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2006年05期 748-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 李晓豁;白新宇;
分析了以往连续采煤机截齿瞬时切屑厚度计算方法的不足,通过截齿运动轨迹的平面假设,建立、完善了瞬时切屑厚度数学模型,运用Matlab编写了相应的计算机模拟程序,得到了截齿瞬时切屑厚度与时间相互关系的曲线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由于该算法考虑了连续采煤机的振动和摇臂摆速不均匀的影响,所以这种确定瞬时切屑厚度的算法更能准确的反映实际情况,更有实用价值,为连续采煤机滚筒瞬时载荷的精确模拟的奠定了基础。
2006年05期 751-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2K] - 国涓;唐焕文;孙平;
为了研究产业结构变动和产业部门间的关联程度,需要计算投入产出弹性系数。根据矩阵理论,对投入产出弹性系数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确定弹性系数的方法。该方法不仅考虑直接消耗系数变动所引起的各个部门产出的相对变动,而且还考虑了最终需求结构对部门产出的影响。最后计算了中国1992年和1995年18部门的弹性系数,同时将投入产出表中部门间相互关系最为敏感的连接通过图表示出来,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数值结果表明本方法是有效的有效性。
2006年05期 754-7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7K] - 蔡玉俊;闫伟国;齐铁力;
为了提高系统对数控设备的利用率,通过研究网络制造模式下DNC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模式,提出了一种基于以太网的面向串行通信机床的DNC系统(PowerDNC)。系统以ZWORLD公司生产的BL2010单板机为DNC系统控制器,确定了DNC系统通信结构的构建方案,并对系统实现的关键(服务层和代理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只具有串行通信接口的数控设备的联网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实践证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6年05期 758-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8K] - 聂相田;李亚伟;
针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评标问题,建立了多层次模糊评标群决策模型,模型充分考虑到评标过程中的模糊性,以及评标专家对于水电工程建设的经验知识,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评标决策问题,由此建立了评标指标体系,采用基于互补原理的二元对比法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向量,用群决策集结方法去综合各位评标专家的判断结果。实例以大型引水工程建设来说明模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多层次模糊决策方法适合于解决水电建设工程的评标决策问题。
2006年05期 761-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 解伏菊;肖笃宁;李秀珍;胡远满;王绪高;
选取位于主要过火区的图强林业局育英和奋斗两林场作为研究区,基于野外试验以及林相图、卫片等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1987年特大森林火灾后的湿地格局变化以及森林水文功能恢复状况、冻土活动层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湿地面积有所增加,且分布趋于集中;森林的平均水文调节能力已得到全面恢复,但调节能力分布不均;火烧区冻土活动层的厚度显著高于未火烧区。在森林水文调节功能下降的地区、地势较低的谷地,坡度平缓的坡地以及冻土活动层增加的地区,湿地面积明显增加。
2006年05期 765-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8K] - 可欣;李培军;尹炜;李晓军;孙铁珩;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采用振荡淋洗的方法研究了皂素溶液浓度、pH值、淋洗时间对重金属去除效果的影响。并通过一个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得到了两个重要的参数Ce(反应达到平衡时重金属在液相中的浓度)和K(质量转移系数)。结果表明:皂素溶液在质量浓度为3%、pH值为5.0-5.5、淋洗时间12 h的条件下能达到对污染土壤重金属的最大去除率。去除率分别为Cd 93.5%,Pb 20.5%,Cu 8.64%,Zn 48.4%。模型拟合的结果表明:镉的质量转移系数最大,其次是锌,然后是铅,最后是铜。这一结果同时也说明了在土壤淋洗过程中,镉和锌最先达到质量转移的平衡状态,然后是铅和铜。
2006年05期 769-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5K] - 张庆忠;吴文良;林光辉;
根据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中的数据,从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的增加、对生物量碳的增加和秸秆还田减少化学N、P、K肥料的使用可减排碳三个方面,定量研究了华北平原冬小麦-玉米轮作区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系统碳截留的作用。结果表明,在高产粮区,若小麦秸秆全部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690 kg C.hm-1.year-1;增加生物量碳580 kg C.hm-1.year-1;因增加土壤N、P、K含量少施化肥减排碳40 kg C.hm-1.year-1;合计大约可以增加1310 kg C.hm-1.year-1的碳截留。
2006年05期 773-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8K] - 蒋云霞;蔡嗣经;
采用具有高度非线性识别能力的人工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应用于区域产业主导产业评价分类的基本方法,并且采用国际通用的区域产业主导行业评价指标体系,对青海省矿业产业分类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高精度的识别青海省矿业主导产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工辨识的主观性,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决策支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模型。
2006年05期 77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4K] - 王娟;朱书全;张跃进;王圣瑞;
针对矿井水净化处理厂厂址选择复杂的问题,以王营矿、五龙矿和海州矿为研究对象,在对其水质以及周围的工农业和人口分布进行简单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多目标模糊优选模型和灰色局势决策法对矿井水净化处理厂的厂址进行优化,确立建厂的最佳位置。该方法不仅能全面地考虑多种因素,而且计算简单,可以在类似的厂址选择时推广应用。
2006年05期 781-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2K] - 冯锐;张玉书;纪瑞鹏;陈鹏狮;张淑杰;
利用遥感信息数据,结合地面观测资料,通过干旱监测模型及高程(DEM)数据,在GIS的平台上建立干旱监测信息系统。在监测不同灾害时,能根据监测区的特性将监测区设置成不同的分区,并针对每一分区确定监测指标,快速、准确地实现监测区内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及等级划分。并以2004年6月份辽宁省干旱监测为例,进行了干旱等级划分及面积监测分析。
2006年05期 785-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 李雪华;韩士杰;蒋德明;李晓兰;
为了解不同措施对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作用,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科尔沁沙地不同演替阶段的植被变化特征,同时探讨了植被的抗风蚀及固沙作用。结果表明,人工植被恢复措施可有效提高沙丘的植被盖度和物种丰富度,多年生植物逐渐取代了一年生植物;沙丘与草场的植被相似性较差;植被的抗风蚀能力随植被盖度的增加而增加。根据目前植被的发展现状,对不同演替阶段的植被保护、管理和恢复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意见。
2006年05期 789-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7K] - 李树志;高荣久;
采用野外取样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兖州矿区采煤塌陷地土壤特性,以及矸石复垦和就地取土复垦地复垦5年的土壤特性变化。结果表明:采空区地表塌陷引起的附加坡度是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从5年的复垦效果来看,复垦可有效改变土壤退化趋势,且就地取土复垦土地土壤特性优于矸石复垦土地;两种复垦耕地还存在着影响土壤生产力发挥的不利因素。建议通过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采取适宜的农业措施可有效促进土壤各肥力要素的形成,提升土壤肥力水平、恢复土壤生产力。
2006年05期 792-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9K] - 赵军良;李凤云;陈纪东;乔松;
为了探讨用光学方法测量电力系统中的物理量,根据琼斯矩阵法推出了电光效应与磁光效应组合光调制的公式。结果表明检偏器的输出光强中含有电流、电压和电功率信息。当把光信号变成电信号后经信号处理可用来测量高压(或大电流)情况下的电流、电压和电功率。当主要测量电压和功率时,可选择电光调制在前、磁光调制在后的组合光调制系统;当主要测量电流或电压时,可选择磁光调制在前、电光调制在后的组合光调制系统。
2006年05期 795-7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0K] - 成泰民;冮铁臣;
在一维绝缘铁磁链系统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磁振子-声子相互作用模型.利用格林函数方法研究了有限温度时磁振子-声子相互作用下的一维绝缘铁磁链的磁振子衰减,计算了在布里渊区的磁振子衰减-ImΣ(1)(k)曲线.发现在布里渊区边界区域磁振子衰减最明显.讨论了各项参数的变化及不同的温度对磁振子衰减的影响.根据关系式-ImΣ(1)(k)=(2τ)可以对磁振子寿命进行判断。
2006年05期 798-8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1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