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矿业工程

  • 不同阻化剂对煤自燃影响的实验研究

    单亚飞;王继仁;邓存宝;洪林;王晓峰;

    为验证"阻化剂对不同的煤样具有选择性,不同的阻化剂对不同煤样的阻化效果不同"这一推论,采用STA449C型-TG/DAT综合热重分析仪对神东矿区六个煤矿不同层位和不同工作面的9个煤样添加阻化剂后的活化能变化规律进行实验研究为研究阻化剂和不同阻化剂对煤自燃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着火活化能确定煤自燃阻化效果具有规律性。比较不添加阻化剂与添加阻化剂实验煤样各燃烧阶段的活化能可以看出,添加阻化剂后失水活化能与燃烧活化能降低,着火活化能增大,说明阻化剂在煤的整个燃烧阶段并不是全过程起阻化作用,而是一个催化-阻化-催化过程。在失水阶段起催化作用,在着火阶段起阻化作用,在燃烧阶段起催化作用。这对于应用阻化剂的选择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2008年01期 No.137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铁法矿区地面钻孔抽放采空区瓦斯技术及应用

    秦跃平;姚有利;刘长久;

    为了解决铁法矿区现有的6对高突矿井,煤层瓦斯含量大,煤层透气性系数低,瓦斯抽放难度大的问题,传统的瓦斯抽放方法难以满足长壁开采生产的要求。解决低透气性煤层瓦斯抽放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增加煤层的透气性。采用地面钻孔法抽取采空区瓦斯,有效利用开采引起的缷压增加透气性。针对铁法矿区的地质条件和生产工艺特点,阐述了地面垂直钻孔法抽取采空区瓦斯的适用条件,钻孔参数的合理优化,地面钻孔抽放效果等。通过地面钻孔抽放瓦斯,不仅解决了低透气性煤层瓦斯抽放困难,高瓦斯涌出量对矿井安全生产造成威胁等难题,而且有效地利用了煤层气资源。

    2008年01期 No.137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地矿工程三维可视化仿真系统设计及实现

    僧德文;李仲学;

    为了使采矿工作者更直观准确地判断矿体的空间几何形态、确定其品位及属性分布情况,构筑了一个集成化的地矿工程三维可视化仿真系统框架,设计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系统功能模块和系统内部的数据流程,同时,对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点及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通过一个实例对系统运行进行验证。所有这些工作,使数字化、可视化技术向地矿工程实际应用中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2008年01期 No.137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胶结充填对采场稳定性的影响

    赵传卿;胡乃联;

    为了研究胶结充填对采场稳定性的影响,通过介绍充填体的作用机理,结合焦家金矿采矿生产实践,运用FLAC分析软件对采场进路回采顺序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揭示了采场应力分布规律和采场破坏机理,同时分析了采场进路不同回采顺序对采场稳定性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较优的回采顺序,为采矿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8年01期 No.137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8K]
  • 基于CFD技术的地铁站台火灾通风模式优化

    刘松涛;周心权;闫宁;王海燕;

    为了优化地铁站台火灾通风系统,应用标准κ?ε双方程模型湍流模型,建立人员安全疏散判定条件和通风方案优化控制模式;对比无火源状态下的速度实测值和模拟值,结果显示,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是可靠的;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基于CFD技术的地铁站台火灾通风系统优化模式在工程应用上是可行的。该结果对地铁站台火灾通风模式合理性的评价及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8年01期 No.137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 锚杆支护切眼冒落分析与对策

    李勇军;

    为了研究大跨度、松软破碎顶板、高应力等特殊条件下的工作面切眼冒落问题,对该特殊条件下的荆各庄矿11煤层2313工作面锚杆支护切眼的冒落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采动影响、煤柱处产生的集中应力和水平主地应力叠加是引起冒落的主要原因;顶板岩层强度低、辅助支护方式不合理等也是引起冒落的原因。因而需要采取针对性的防止冒落措施,在搞清这类特殊巷道地质条件及围岩应力分布的基础上,进行巷道基本支护和辅助支护设计,并加强巷道矿压观测及支护理论研究,以确保该类特殊巷道的安全正常使用状态。这些措施对于防止该类特殊巷道冒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08年01期 No.137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地质与测绘工程

  • 基于3S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系统

    夏春林;王雪;余宗莉;庄昊勇;

    为了克服传统的土地利用图件更新技术的弊端,从当前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实际要求出发,采用理论研究与系统开发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基于"3S"技术的土地利用图件更新的总体方案,利用遥感技术快速发现变化的地块,用GPS快速准确地测定更新信息,最终在GIS环境下实现土地利用图件的更新,并开发了相应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原型系统。该方案投入小,效率高,对于市、县级土地监管部门快速准确掌握土地利用数据具有现实意义。

    2008年01期 No.137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 重力位模型和GPS/水准数据确定区域似大地水准面

    黄腾;宋雷;方剑;周旭华;

    为了有效的利用GPS观测的高程信息,实现GPS观测值中的椭球高向正常高转化,采用EGM96和EIGEN-CG01C重力位模型和某区域的GPS/水准观测数据,应用几何方法确定了该区域1.5′×1.5′分辨率的似大地水准面格网数值模型。该似大地水准面模型内插高程异常与实测GPS/水准点的高程异常进行比较,内符合精度和外符合精度均优于0.040米。表明在地形平坦地区,用平均点间距为10KM的GPS/水准点成果,可以确定厘米级的似大地水准面模型,结合GPS观测成果可以取代四等及以下几何水准测量。

    2008年01期 No.137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 天文大气折射与映射函数的数值模拟

    张捍卫;冒蔚;铁琼仙;

    为了研究天文大气折射与中性大气折射延迟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天文大气折射表的表列数据对大气折射延迟的映射函数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用天文大气折射测定值模拟映射函数是可行的;同时也表明,映射函数的形式是次要的,随着连分式项数的增加可以提高模拟的精度。该结论对于改善大气折射数据处理的归算精度,降低仪器的观测截止角,和提高仪器的使用效应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2008年01期 No.137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GPS高程水准拟合模型与精度分析

    车延国;

    为了实现GPS观测时能同时获得实用的三维坐标,必须把GPS测量得到的高程信息,即大地高转换成我国常用的是正常高系统。从几何模型解析逼近的角度出发,结合具体实例研究了解析内插法和数学曲面拟合法,对不同拟合模型进行了精度评价,证明在平原地区GPS高程水准拟合方法能够达到四等水准的要求。

    2008年01期 No.137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土木与力学工程

  • Ⅰ型动态裂纹二个扩展问题的位错分布函数

    胥红敏;吕念春;程靳;

    通过复变函数论的方法,对Ⅰ型动态裂纹二个扩展问题的位错分布函数分别进行了研究。采用自相似函数的方法可以获得运动裂纹的应力、位移、动态应力强度因子及位错分布函数的解析表达式。应用该法可以迅速地将所讨论的问题转化为Riemann-Hilbert问题,而后一问题可以用通常的Muskhelishvili方法进行求解,并且可以相当简单地得到问题的闭合解。利用已求得的解并通过迭加原理,就可以很容易地求得任意复杂问题的解。

    2008年01期 No.137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物化型软岩包覆改性和改性机理

    柴肇云;康天合;李义宝;王吉生;

    基于对已有软岩和软岩工程的研究方法、存在问题和软岩的物质组成、晶层结构与胀缩机理等的系统研究,提出了可以通过表面包覆改性实现物化型软岩工程稳定的新思路,并对物化型软岩的表面结构和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给出了化学结构为Y-R-SiX3的有机硅化合物与物化型软岩表面反应的化学方程,为软岩和软岩工程稳定性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008年01期 No.137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 泥化夹层残余强度的支持向量机预测

    陆有忠;高永涛;吴顺川;王锦山;崔波;

    基于夹于互层内的泥化夹层残余强度关系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等特点,利用支持向量机的结构简单,学习性能出色和有较强的推广性等优点,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进行预测,通过对已有实例样本的学习,建立了泥化夹层残余强度与其各影响因素之间的高度非线性映射关系,然后用样本学到的新关系预测新的泥化夹层残余强度。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方法相比,支持向量机方法精度较高,相对误差小,为预测泥化夹层残余强度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2008年01期 No.137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 涵闸的水流特性及其对钉螺扩散的影响

    金国裕;李大美;班璇;

    为寻求消灭涵闸水流中钉螺的有效方法,从而控制血吸虫病的蔓延。采用ADV流场测量技术对涵闸水槽中的流场结构进行了精细测量;运用标准k?ε紊流模型和有限体积法建立的数学模型对模型水槽中的流场结构进行计算并得出其流场结构,从实验和数值计算两方面对比分析得出了涵闸的水流特性,总结出涵闸对钉螺扩散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单纯涵闸不但不能起到阻螺的效果,而且还会引起钉螺在涵闸周围孳生扩散,涵闸首尾部是钉螺孳生的重要部位,应采取措施重点灭螺。

    2008年01期 No.137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土石混合体细观结构

    徐文杰;胡瑞林;岳中琦;

    为了研究土石混合体这类复杂的岩土体的内部细观结构特征,利用现代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研究区选取的土石混合体断面图像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其中所包含的丰富信息,建立了其各自相应的细观结构的"概念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分布的土石混合体的粒度、块体表面分维、块体定向性分维及形态特征等内部细观结构进行了相应的统计分析研究。其结果表明土石混合体的"混乱"状态只是其外在表现,其内部块体的分布具有良好的统计自相似性特点。

    2008年01期 No.137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 岩石爆破的破碎块体大小控制

    戴俊;钱七虎;

    基于岩石组成的层次结构及其力学特性,分析爆炸载荷下岩石破坏的物理本质;探讨岩石爆破中的炸药爆速及装药量对岩石破碎块体尺寸及爆破引起围岩损伤区变化的影响;指出岩石爆破中正确选定炸药品种和确定单位体积炸药消耗量是控制岩石破碎块体大小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指出根据爆破目的合理控制岩石破碎块体大小有助于减少爆破引起的围岩损伤。对岩石爆破工程中正确进行装药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01期 No.137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不同桩侧粗糙度下桩侧阻力分析

    张建新;吴东云;杨宝珠;

    为了探讨桩侧的粗糙程度对桩侧阻力的影响,以嵌岩桩为例,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桩侧孔壁粗糙程度直接影响着桩侧阻力的大小和分布,也影响着桩侧阻力的发展进程。认识到:当桩侧从光滑到具有一定粗糙度时,桩侧阻力有很大幅度的增长,但随着粗糙度的进一步提高,桩侧阻力提高的幅度将减小。施工时可通过一定的技术方法增加孔壁的粗糙度,从而提高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

    2008年01期 No.137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考虑温度影响的混凝土非线性本构模型

    覃丽坤;孙士勇;陈浩然;程菲菲;姚家伟;

    通过大量试验,测得了混凝土在常温20℃及200~600℃高温后的应力-应变关系。论述了Jones-Nelson-Morgan模型的构成原理及其参数的确定方法,利用这个模型,结合混凝土在常温的单轴试验结果,建立了混凝土的非线性本构模型。该模型的特点是材料的力学性能只为应变能的函数,使材料模型可以方便地解决考虑多因素影响的复杂问题。考虑温度因素的影响,将模型推广应用于高温后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分析,获得了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的理论模型。

    2008年01期 No.137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新方法—桩体沉降法

    乔京生;陶龙光;刘波;袁则循;

    通过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对复合地基进行研究,提出了桩体沉降法计算复合地基沉降的新方法。根据对不同参数(桩长、桩径、桩体模量、褥垫层厚度、褥垫层模量、加固区土体模量、下卧层土体模量)的复合地基的分析,提出了桩体沉降法的两个重要参数:桩顶应力比和桩端应力比,并推导其经验公式。通过与工程实测对比分析表明,采用桩体沉降法计算的沉降量与实测数据相吻合,可以认为是工程设计的一种可靠方法。

    2008年01期 No.137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大掺量粉煤灰水泥性能

    李宁;张大岩;杨丽君;

    为了研究掺合料对大掺量粉煤灰水泥强度的影响,确定合理的原材料配合比。分析了试验所用原材料的化学成分,通过24组试件试验,采用试验的方法研究分析了不同龄期、不同掺合料及不同掺量情况下,大掺量粉煤灰水泥强度的变化趋势。得出单掺粉煤灰的强度小于粉煤灰加矿渣的双掺强度小于单掺矿渣的强度。J2型激发剂可以提高早期和后期强度,K3型激发剂会导致早期强度下降。确定了合理的原材料配合比。

    2008年01期 No.137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预应力叠合梁受弯性能的试验研究

    王秀格;乔兰;尚自端;

    针对二次受力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的受弯性能与普通整浇梁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的问题,为了促进叠合结构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通过对十根叠合试验梁的试验,探讨了正常使用阶段二次受力对叠合断面应力应变状态、裂缝的形成和发展、断面的短期刚度、挠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当h1/h较小且M1/Mcr较大时,由于"扁梁弯曲效果"和"粘结增强效果"的双重作用,叠合梁的裂缝间距明显小于整浇对比梁;预制断面上残留的"荷载预应力"有助于提高叠合梁的初期抗弯刚度,在进行裂缝和刚度计算时建议考虑上述有利影响;通过合理选择h1/h、M1/M和预应力大小可以化解应力超前现象,从而使构件的初期刚度和挠度符合规范和使用要求,充分体现此类构件的经济合理的优势。

    2008年01期 No.137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电气工程与计算机技术

  • 基于FCS的工厂电力监测分析网络系统设计

    李晓竹;尹玉萍;魏林;

    为了克服传统的集散控制系统DCS的不足,设计了一种基于FCS的工厂电力监测系统,系统的硬件结构设计及软件设计采用了一种PTS的A/D转换方式,同一般的中断服务程序相比,节省了CPU资源。提出了八次采样去极值滤波法,有效的减少外界信息的干扰。系统可以完成对配电网数据采集和实时监测,并可在主控机上显示电力监测系统的配置和相应的参数。该系统能提高工厂电力监测控制的自动化水平。

    2008年01期 No.137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EPS参数的优化设计及仿真

    臧怀泉;刘敏;

    为了提高汽车操纵的轻便性和灵活性,提出了将单纯形方法与模糊PID控制方法相结合设计EPS控制器的改进方法,为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建立了EPS的数学模型、设计了调节控制器参数的模糊控制规则,并运用MatLab优化控制工具箱建立系统模型并进行了Simulink仿真实验研究。仿真结果表明:本设计方法大大地改善了系统的时域响应,提高了汽车操纵的轻便性和灵活性。

    2008年01期 No.137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不变矩在图像重建中的应用

    刘琪;卢辉;崔彩峰;

    为解决图像重建过程中的可视效果问题,利用Zernike矩和pseudo-Zernike矩进行图像重建,通过NHS对图像的相似度进行度量。实验证明Zernike矩和pseudo-Zernike矩进行图像重建的效果有明显的差异,且高阶矩的重构效果并不理想,仅当重构阶数在20~48之间才能保证图像重建具有很好的相似度。

    2008年01期 No.137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 任意无向加权图K点连通扩充的逐次改善算法

    王永德;孙雨耕;

    为了对网络的可靠性寻求较好的近似算法,研究了任意无向不加权图情况下的极小K点连通扩充算法;在此基础上提出无向加权图G总边数和各点的连通度均保持不变时,使图G的总权值变小的一种可行边交换方法;同时得出一个可行边交换的引理,并加以证明。最终推出了任意无向加权图K点连通最小扩充的逐次改善算法,应用该算法作了大量例题,得到比较满意的效果。为解决任意无向加权图最小扩充问题给出了一种新途径。

    2008年01期 No.137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基于ARM和μC/OS-Ⅱ的废水处理系统设计

    赵国强;朱观宇;

    针对国内外废水处理系统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设计一种低功耗的ARM微处理器LPC2214和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Ⅱ在嵌入式废水处理系统,通过对系统性能分析,说明系统具有实时性、可靠性高、具有小型化、集成化和低成本的特点,与传统的PLC在线废水处理系统相比,极大地提高了实时性与稳定性。

    2008年01期 No.137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基于SRFFT算法的快速小波变换谐波检测法

    刘桂芬;张继华;

    为快速准确的提取谐波分量及克服传统的FFT方法无时域局部性的缺点,提出一种基于复序列加窗插值分裂基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SRFFT)的快速小波变换谐波检测法,以便准确快速的提取谐波。该方法采用凯瑟窗函数作为窗函数,通过改变β值和采样点数在主瓣宽度与旁瓣衰减之间进行选择;运用SRFFT算法、Mallat算法以及离散小波变换(DWT)算法对信号进行快速分解及重建。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运算精度很高,可以快速准确的提取谐波信号参数。

    2008年01期 No.137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 基于蚁群算法的方向特征分割方法

    吴冰;马贺敏;成文俊;

    针对翅脉特征的有效提取问题,根据蝶翅图像具有方向性的特点,提出了方向小波变换与蚁群算法相结合的分割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Morlet方向小波变换对不同方向的翅脉边缘进行检测、提取。通过分析这些边缘点的特征参数,确定初始聚类中心。基于所设置的初始聚类中心,再利用蚁群算法对蝶类翅脉图像进行分割。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将各方向翅脉特征检测出来,是一种有效的方向特征分割方法。

    2008年01期 No.137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 基于Huffman树的模糊多类支持向量机

    刘洋;张秋余;

    针对二叉树多类分类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Huffman树的构造过程自下而上生成二叉树结构的方法。为降低二叉树方法"误差累积"的影响,使用模糊支持向量机来训练每个结点的两类分类器。针对设计隶属度函数时仅考虑样本与类别关系,而不考虑样本间关系的问题,提出了根据传统支持向量机构造的超平面做切球来确定样本间关系的方法,有效地区分了有效样本和噪音、孤立点样本。实验结果表明:同其他多类支持向量机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更好的分类性能。

    2008年01期 No.137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 化工生产过程计算机仿真控制系统

    王学来;徐雅斌;

    针对大型化工生产过程控制的仿真对各类操作人员的培训问题,以自主开发设计的甲醇和碳酸二甲酯生产过程仿真控制系统为背景,阐述了化工生产过程计算机仿真控制系统的建模技术及模型求解方法,并给出了基于PID的调节器参数整定方法以及主要控制过程的PID控制仿真实例,该系统不仅适用于化工企业员工的上岗培训,而且适用于化工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

    2008年01期 No.137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机械与材料工程

  • 基于虚拟样机的铲斗式装载机卷筒动力学研究

    李晓豁;张凯;

    应用虚拟样机技术对卷筒的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利用Pro/Engineer对卷筒创建模型,然后将模型转换到ADAMS中,进行受力和加速度分析。通过建立的虚拟样机,了解了各个时刻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得出了受力最大值与角加速度最大值对应的时刻,为改进卷筒曲面形状,改善铲斗提升过程的动力学特性奠定了基础。

    2008年01期 No.137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对数螺旋线齿锥齿轮齿面的形成及传动原理(Ⅰ)

    李强;翁海珊;王国平;

    提出了一种新型锥齿轮-对数螺旋线齿锥齿轮传动形式,并以基曲线和基曲面滚动原理为基础,结合对数螺旋线极坐标方程,分析了对数螺旋线以及对数螺旋线齿锥齿轮齿面的形成过程,建立其了齿面方程。结果表明:对数螺旋线齿锥齿轮传动作为一种新型的锥齿轮传动形式在几何理论上可行。其齿面的形成过程及方程的确定为进一步分析研究建立该种齿轮传动的啮合方程、共轭齿面方程奠定了数学基础,为研究这种新的锥齿轮传动形式的传动原理提供了理论上的保证。

    2008年01期 No.137 10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 商用汽车动力传动系参数的优化设计

    关志伟;孙奇涵;张建华;

    为了对商用汽车动力传动系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在汽车动力性和经济性模拟计算的基础上,应用优化设计理论及方法,以汽车能量利用率为目标函数,提出了一种商用汽车传动系参数的优化设计方法。以某商用汽车传动系参数的优化为例,经过优化传动系参数后的计算结果表明:燃油经济性提高了3.82%;0~95(km/h)加速时间为57.45(s),动力性提高了1.63%。研究结果为商用汽车动力传动系参数的合理匹配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2008年01期 No.137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管理科学与工程

  • 基于神经网络的软件项目案例相似度算法

    于本海;张金隆;邵良杉;刘玉青;

    为提高软件项目案例相似度算法的精确度,在分析传统的基于匹配函数的相似度算法基础上,结合软件项目案例的特点,建立了基于神经网络的软件项目案例相似度算法模型,通过对已完成项目案例学习,模型自动计算案例各个特征之间的权重,解决了人为给定特征权值的主观性,使软件项目案例相似度的更加准确,为软件项目相似案例搜索提供依据。

    2008年01期 No.137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环境工程

  • 基于Fuzzy logic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计算

    李如忠;

    基于地下水系统的随机性、模糊性、不精确性以及水文地质信息较为不足的实际情况,将水文地质参数假设为以2σ为模糊数下限,+2σ为上限,为最可能值的三角模糊数。在此基础上,通过将确定性模型参数模糊化,建立了地下水补给量、允许开采量计算的模糊模型。根据这一模型,运用三角模糊数的α-截集技术和算术运算性质,计算得到研究区域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实例研究表明,以三角模糊技术定量计算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在理论上是可行的、计算结果是可信的。

    2008年01期 No.137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 基于遥感技术的通州新城区森林生态价值评估

    黄初冬;邵芸;柳晶辉;李静;

    介绍了运用遥感技术,快速、准确评估通州新城区森林生态价值的方法和试验结果。先用高分辨率影像将地物分类,主要包括树林、草地/灌木等;然后运用CITYgreen软件,选取适当的参数,估算出通州新城区的森林覆盖率、碳储备,以及森林在吸收有害气体、吸附有害微粒方面的生态价值。结果显示,通州新城区森林覆盖面积约803.75公顷,覆盖率为6.4%,碳储备约85,463吨,生态价值相当于1,025,500美元。接着,估算了不同覆盖率下的城市森林生态功能及相应价值。最后,论文讨论了该方法和CITYgreen模型的优缺点,以及下一步将要作的改进。

    2008年01期 No.137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铜胁迫下玉米叶绿素质量比与光谱反射率关系

    刘帅;高永光;

    通过对不同程度重金属铜污染土壤(16个样本)上玉米叶绿素浓度和相应的玉米冠层光谱反射率数据测试,进行铜胁迫下玉米叶绿素浓度与光谱数据相关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铜胁迫下玉米叶绿素浓度与其光谱反射率之间具有相关性,在350~695nm光谱区内相关性最好,且在464nm处两者达到最高的相关性;铜胁迫下玉米的"红边"随着铜污染程度的加剧而发生有规律地"蓝移";铜胁迫下玉米的"红边"波长位置与其叶绿素浓度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复相关系数为0.884,由此可看出利用野外地物光谱数据定量估算和分析铜胁迫下玉米的叶绿素浓度是可行的。

    2008年01期 No.137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氮转化的生化调控对蔬菜生长及土壤质量的影响

    孙志梅;武志杰;陈利军;于德清;张丽莉;张玉兰;

    采用微区试验方法,研究了温室栽培条件下新型脲酶抑制LNS、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与尿素配合施用对蔬菜产量、品质及菜田土壤pH、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抑制剂配合施用对芹菜产量和Vc含量影响不大,但却显著降低了芹菜的硝酸盐含量,提高了下茬生菜产量。一季氮肥的施用就使温室土壤表现出了明显的酸化和盐分表积趋势,但两种抑制剂与尿素配合施用可以使土壤酸化程度明显减缓。芹菜定植后1个月时,U+UI+NI处理的土壤pH与U和U+UI相比,分别提高了0.7和0.52个pH单位,差异极显著(P<0.01);第二茬生菜收获后,土壤电导率值与二者相比,分别降低了17.67%和17.00%。因此,脲酶和硝化抑制剂配合施用调控氮素转化可能是缓解设施农业生产中的土壤酸化和次生盐渍化、降低蔬菜硝酸盐含量的一项有效措施。

    2008年01期 No.137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浙江省平原河道植物调查和应用

    蔡建国;舒美英;马进;卢伟民;范义荣;

    为了研究植物措施在平原河道生态治理的中重要作用,通过对浙江省13个县市的平原河道植物进行全面调查,结果表明:浙江省平原河道有河道维管束植物751种(包括种下分类等级),隶属97科。其中蕨类植物11科15种,裸子植物2科5种,被子植物84科731种。按植物的生态学特性分类,中生植物459种,湿生植物169种,水生植物123种。在水生植物中,挺水植物68种,沉水植物25种,浮叶根生植物19种,漂浮植物11种。根据河道植物的适应性、群落亲和度、功能性和景观性的原则,筛选出71种作为浙江省平原河道生态整治的推荐植物。结合浙江省平原河道的特点,讨论了植物措施在平原生态河道整治中的展望。

    2008年01期 No.137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基于极值的交互式多目标决策方法

    董贵明;束龙仓;陈南祥;田娟;

    针对多目标求解过程中决策者不易参与,求解方法过于复杂的问题,以单目标极值为基础,以交互式决策模型为核心,提出了一种基于极值的交互式多目标求解方法。该方法能充分体现决策者的主观愿望并实现决策者与决策模型的信息交换,避免了在多目标向单目标转换时各单项目标或各目标满意度权重系数确定的困难,对非劣解的比较更加客观、清晰。实例计算表明该方法结果合理、交互过程简单、决策者容易参与问题求解,是一种便于推广的求解方法。

    2008年01期 No.137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科尔沁沙地生物与工程结合的固沙措施与效果

    蒋德明;周全来;李雪华;阿拉木萨;寇振武;贺山峰;

    应用生物与工程措施对科尔沁沙地西部流动沙丘进行植被恢复,并通过沙丘监测和植被调查来评价流沙固定和恢复效果。1.0×1.0m的草方格结合适宜的固沙植物,能达到最佳的防风固沙效果。流动沙丘经人工措施固定后,随固定年限的增加,土壤水源涵养能力逐步提高,土壤中的有效养分如全C、有效K、碱解N和有效P等指标显著提高,土壤化学性质得到明显改善。植被盖度明显提高,植物生态系统趋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2008年01期 No.137 141-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CTSV-G的制备及对污水中Ni~(2+)的吸附

    赵玉清;李雯轩;

    为了解决污水中Ni2+的去除问题,用香草醛修饰壳聚糖(CTS),得到壳聚糖香草醛希夫碱(CTSV);又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合成了戊二醛交联壳聚糖香草醛希夫碱(CTSV-G);对目标产物进行了IR和SEM表征。比较了CTSV-G、CTSV和CTS对污水中Ni2+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吸附量CTSV-G>CTSV>CTS;研究了pH值、时间和Ni2+的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在实验条件下目标产物对Ni2+的吸附量可达80.3 mg.g-1;测试了三次回用后CTSV-G对Ni2+的吸附效果,确定了CTSV-G的可再生性。对吸附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表明CTSV-G对Ni2+的等温吸附过程能够用Langmuir很好地描述,其反应动力学符合一级反应。

    2008年01期 No.137 14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 中国典型市域煤粮复合区耕地损毁及其影响

    李晶;胡振琪;李立平;

    为了揭示煤粮复合区耕地损毁状况及其影响,引起各方对这一特殊区域的重视,以济宁市为例,基于开采沉陷学理论,采用实地调查法、万吨塌陷率预测等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至2020年,采煤累计塌陷耕地数量约为25 934 hm2,矸石压占及矿区建设占用耕地约1 096 hm2,塌陷区土壤质量、耕地生产能力下降,土地利用方式、粮食生产、社会稳定都将受到极大影响。研究结果将为同类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耕地保护指标分配、规划方案制定以及政府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2008年01期 No.137 148-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基础科学

  • 有界闭模糊复数集上映射的几个不动点性质

    马生全;李固新;张诚一;

    首先介绍了模糊复集与模糊复数的相关概念,根据复模糊集的多元扩张原理给出有界闭模糊复数的一般运算。其次,给出模糊复数序列依度量收敛的概念,在有界闭模糊复数构成的度量空间上给出模糊复数值映射的连续性和压缩映射概念。再次,重点研究了此度量空间上模糊复数值映射的不动点问题,得到了有关此映射不动点、最大不动点和最小不动点存在性的一些新结果,为进一步在经济和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2008年01期 No.137 152-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求解非线性优化问题改进的进化规划算法

    钱伟懿;王宏杰;杨宇;杨菊;

    针对带有边界变量的非线性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进化规划算法。该算法首先把每个个体看作为带有不同质量的粒子,根据目标函数值定义个体的质量。基于聚类思想,选取一定数量的点,然后利用选取的点分别求出于每个点相对应的重心,以每个点与其重心的连线方向为变异方向。最后把该方法应用到几个典型数值例子中,并与基本进化算法进行比较,数值结果表明算法是可行的、有效的。

    2008年01期 No.137 15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电脉冲作用下Al-5%Cu熔体内电场分布规律

    张震斌;王建中;曹力生;苍大强;

    采用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对电脉冲作用下Al-5%Cu熔体内电场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脉冲电场在熔体表层附近较强,随着熔体深度的增加,电场强度逐渐减弱;电极电阻率越小,电脉冲在熔体内部形成的电场强度越大,电极电阻率越大,电脉冲在熔体内部形成的电场强度越小;两电极间距越大,熔体内部电场强度越弱,越有利于电场强度的均匀分布;对于电极电阻率与熔体电阻率相近的情况下,电极插深对熔体内电场分布影响不大。

    2008年01期 No.137 158-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