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永录;刘建平;王立峰;
针对乌兰煤矿5343综放工作面的特殊开采条件,采用现场矿压观测和综合分析方法研究了松软煤层稳定顶板综放工作面的矿山压力显现规律,掌握了其矿压显现的基本特点。5343综放工作面顶板初次来压步距24.2 m,周期来压步距平均9.41m,工作面支架平均载荷和最大载荷的差距不大,但支架前柱的载荷显著大于后柱的载荷。该结论有助于提高这类综放工作面的安全生产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与一般的松软煤层综放工作面相比,松软煤层稳定顶板综放工作面的矿山压力显现相对比较剧烈,工作面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周期来压现象,工作面煤壁片帮冒顶更为严重,工作面顶板管理难度很大;
2008年05期 No.142 641-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9K] - 李刚;范西龙;翟波;吴志勤;戴世鑫;
为研究小波变换在煤层自燃三维温度场反演中的应用,对煤层自燃的三维温度场的反问题进行了详细描述,并给出了三维反演时序模型和约束条件。结合煤层自燃三维温度场,深入讨论小波的振荡性和衰减特性,证明了瞬时热源温度场函数和过余温度场函数可以作为三维温度场反演中的小波变换函数和小波变换尺度函数,从而为小波变换在煤层自燃算法中的研究应用打下理论基础。
2008年05期 No.142 645-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9K] - 马立强;张东升;乔京利;王少义;王晔;
为解决浅埋煤层的保水开采难题,采用物理模拟方法,研究了浅埋煤层大采高长壁工作面的采动覆岩导水通道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对于典型浅埋煤层,大采高工作面在初次来压至第一次周期来压期间,覆岩导水通道迅速发育至松散含水层底部,工作面后方约2个周期来压距离后,采空区覆岩垮落带以上的覆岩导水通道被逐渐压实闭合,但开切眼处的导水通道不易闭合;对于次浅埋煤层,主关键层初次来压后,导水通道迅速发育至最大高度,但伴随着主关键层约1~2个周期来压后,基本顶至主关键层之间断裂带内的覆岩导水通道可很快被压实闭合。该成果可对浅埋煤层保水防溃采煤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理论指导。
2008年05期 No.142 649-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3K] - 李沛涛;武强;
为了研究底板破坏型采煤工作面突水机理和快速治理超化煤矿22081工作面底板突水,采用理论分析和现场实证的方法,参考"下三带"理论和流固耦合原理,提出了采煤工作面底板"下四带"理论,揭示了底板突水导水通道的发育规律。辅以物探手段和经验公式的计算,准确圈定了突水导水通道的分布区域,利用先进的堵水工艺,成功地治理了水患。研究结论是对传统"下三带"理论的发展。堵水的成功经验可为治理日益严重的煤矿底板突水提供借鉴。
2008年05期 No.142 653-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6K] - 武强;陈嶷瑛;关文革;张娟;
为解决三维建模在地质体识别过程中,过多依赖专家参与、人工交互的不足,采用面向对象的知识表示方法,探讨地质体智能识别方法。研究表明:基于面向对象技术,不但可以实现基本地质规律、专家识别方法等的知识获取及表达,建立具有层次结构的知识体系;而且可以通过嵌入式的推理机制,完成矿山地质体智能识别。该成果对提高三维建模的自动化程度及软件效力有重要参考价值,对矿山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8年05期 No.142 657-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9K] - 孙斌;
针对属性权重完全未知且属性值以专家经验给出的多属性决策问题,提出了利用属性重要度计算权重的分配方法。根据粗糙集中的相对正域概念,探讨了如何运用属性重要度确定各属性的权重。将权重确定问题转化为粗糙集中属性重要性评价问题,建立了关于风险评价的关系数据模型,经过属性值特征化建立了知识系统,在数据分析下通过分析评判方法对评价对象的支持度和重要性,计算出风险评价模型的权重。该方法克服了传统权重确定方法的主观性,使得风险评价方法更具客观性,从而提高了火灾危险源风险评价的精度,通过实例说明该方法更加有效合理。
2008年05期 No.142 661-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4K]
- 陈章华;李贞德;
为了解决超薄梁弯曲计算中存在的低阶单元出现自锁和过刚的缺陷问题,采用基于应变梯度理论的假设应变有限元方法,研究了微尺度梁弯曲问题中的尺度效应。在假设应变单元设计中,非局部的应变梯度项通过围绕高斯点的胞元进行数值积分而得到。进一步在本构方程中引入等效应变梯度项,在积分本构方程时就可以反映材料在微细变形时的尺寸效应。首先,构造了一个基于细观机制的应变梯度理论的增强假设应变有限元模型。通过这种方法,非局部的应变梯度通过围绕高斯点的胞元积分而加入到本构方程中。由这个模型,发展了一个增强假设应变有限元程序,利用此程序对一超薄梁受均布荷载作用下,不同厚度,不同网格划分时的弯曲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体现出超薄梁在不同厚度和不同网格划分下的尺度效应。此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2008年05期 No.142 668-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6K] - 冯凭;王震;吕念春;
利用已建立的复合材料桥连的动态裂纹模型,将桥连处纤维用载荷代替。当裂纹扩展时,其纤维必将连续地开裂。通过复变函数论的方法,可以很容易地将所讨论的问题转化为Remann-Hilbert问题,而后一问题可以用通常的Muskhelishvili方法进行求解,并可以相当简单地得到问题的闭合解。采用自相似函数的途径,求得了扩展裂纹的坐标原点分别受到增加载荷Px/t、Pt3/x2作用下位移、应力和动态应力强度因子的解析解的一般表达式。利用这些解并采用叠加原理,就可以求得任意复杂问题的解。
2008年05期 No.142 671-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7K] - 孙芳锦;张大明;殷志祥;
基于伪实体模型,根据引起单元变形的原因提出了一种网格更新方法。该方法将伪实体单元刚化矩阵中的刚化因数选为单元最大、最小主应变的指数函数,同时提出区分拉力和压力给单元变形带来的不同影响,引入修正因子修正刚化因数,最后得到刚化因数的函数表达式。将该方法应用于典型的流固耦合问题,结果表明:本方法的正确性和优越性。提出的网格更新方法在防止网格单元极度变形,维持网格整体质量上是非常有效的。
2008年05期 No.142 674-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9K] - 班凡生;高树生;熊伟;薛惠;
从数值计算和物理模拟两个方面研究了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油藏的渗流规律问题,根据双重介质渗流的微分方程,建立裂缝孔隙之间窜流的数学模型,给出了其在拉氏空间中的通解。运用Stehfest数值反演方法,得到实空间的解,通过数值计算研究压力的动态特征,分析了储容系数和窜流系数对压力响应的敏感性;同时在室内模拟研究了流体在双重介质中的窜流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双重介质流体窜流规律的研究方面,数值计算与物理模拟试验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这说明在一般情况下可利用近似解析解进行压力分析,使得近似解析解可在具体试井分析中使用,为油藏工程和渗流力学试井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2008年05期 No.142 67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8K] - 张勇;孟丹;
从基础理论方面研究混凝土材料渗流和应力的耦合作用机理,首先叙述了混凝土材料细观和宏观的联系,分析了混凝土的渗透特性以及耦合的基本概念。在经典Biot渗流力学基本方程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反映渗流系数和孔隙变化关系的耦合方程,并结合混凝土的弹性损伤本构方程,引入渗流突跳系数ξ这一概念,提出了复杂应力作用下混凝土损伤演化过程渗流-应力耦合方程。本模型通过渗流、应力和损伤的相互作用反映出材料的宏观复杂破坏现象和非线性行为。
2008年05期 No.142 680-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3K] - 李伟;冯增强;
通过研究,确定了南屯煤矿九采区93上02综放工作面沿空回采巷道围岩为高应力节理化复合型(HJ型)软岩,根据巷道围岩变形力学机制及其转化对策,确定了锚网索耦合支护设计方案,即采用破底板掘进和超前支护优化围岩结构,采用直墙圆拱形巷道断面优化围岩受力状态,锚杆为直径22 mm,长2 500 mm的螺纹钢锚杆,间排距800 mm×500 mm,配合钢筋网及复合托盘,锚索长度为6 800 mm,排距2 000 mm。工程应用表明,巷道掘进期间围岩基本没有变形,工作面回采期间,顶底板变形量累计456 mm,两帮相对移近量累计518 mm,能够实现深部松软厚煤层沿空巷道围岩稳定性的有效控制,为工作面的安全高效生产创造了条件。
2008年05期 No.142 683-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2K] - 占丰林;
为了研究高温环境下岩体锚固机理,通过高温采场三维温度模型ANSYS分析,提出了高温环境下注浆长锚索加固岩体的复合作用锚固理论——"膨胀抬升锚索树根筋混凝土拱理论",简称"胀锚拱理论"。该理论克服了目前各种单方面锚固理论的不足,综合形象地解释了高温环境下岩体锚固机理。研究成果为深井开采、有矿石自燃发火危险的矿山开采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及有益的参考,对在高温环境下或可能遭受高温影响的边坡、隧道、硐室和采场等岩体加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8年05期 No.142 686-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3K] - 康健;侯运炳;孙广义;陈海波;
针对煤岩稳定性计算中存在的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计算结果准确度等问题,应用未确知信息理论,对煤层围岩力学参数进行未确知有理化,求解煤层围岩的未确知期望值,并对煤层围岩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运用求解未确知期望的方法,来解决受不确定因素影响的地下工程中的未确知问题,较传统方法更精确、更简洁、更有效。未确知期望法在处理地下工程中的大系统优化问题时,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应用。
2008年05期 No.142 689-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1K] - 李晓红;周东平;卢义玉;康勇;张朋;
为了加快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石料开采施工进度,使硐室爆破破碎岩石能一次爆破直接上坝,为硐室爆破破岩达到理想效果提供有利措施。结合某料场硐室大爆破的工程实践,分析了硐室爆破破岩机理、条形药包及集中药包的作用机理、爆破效果块度影响因素、破碎岩石的块度分布区域,阐述了破碎岩石的块度分布区域的计算及改进对策,并根据该硐室大爆破的地质情况特点,探讨了对预设计方案改进的措施。实践证明,石料级配符合水工设计要求,超径石得到有效控制。
2008年05期 No.142 692-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3K] - 黎丹;杨健辉;莫苇;李桂;
在真三轴应力状态下,根据岩土剪切破坏面的倾角不同,采用不同的剪切破坏面对正六面单元体进行不断地截取,所得到的一系列连续八面体,即广义八面体。由于正交八面体应力空间可以反映主应力、双剪应力和静水应力,因此可以利用这三种应力成分建立起反映连续八面体应力空间的多项式强度模型,并利用单轴特征试验点和平面4个特征试验点,得到了内摩擦角和黏聚力参数方程。同时,利用线性方程组非满秩的物理意义,建立了多轴特征强度参数关系方程。这些参数方程不仅表明了多轴强度与单轴强度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利用其计算所缺失的特征强度,从而可简化岩土参数的测定方法。
2008年05期 No.142 695-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0K] - 闫长旺;刘曙光;王刚;王玉清;
为研究碳纤维布加固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在近似均布载荷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和加固效果,通过8块按工程实际尺寸设计制作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试件,在近似均布载荷作用下的试验,研究不同的碳纤维布粘贴方式及粘贴数量,对碳纤维布加固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受力性能和加固效果的影响;阐述了加固后试件承载力提高程度、裂缝开展情况,及载荷~应变、载荷~挠度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近似均布载荷作用下,采用碳纤维布加固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可以有效提高承载力:40%~120%左右,加固效果明显。
2008年05期 No.142 699-7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3K] - 周舒;
以具体工程项目为例分析了建设项目施工期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因素,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采用技术经济分析法,针对建筑施工中的空气、噪声、景观、社会环境、土壤耕作层等方面环境污染现状,指出污染隐患,提出控制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相应对策。使项目决策者了解施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风险和后果,通过综合考虑环境因素来做出正确决策,确保施工活动不超出自然资源的潜力和容量。以便能更主动的、有效的对建筑施工实施环境管理。
2008年05期 No.142 702-7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8K] - 王忠昶;王大国;赵德深;
为获得弹塑性变形时破坏失稳的损伤效应,假定岩石类材料各向同性损伤,将损伤变量与加卸载函数引入不连续分叉方法,考虑损伤时的刚度退化和体积扩容,推导出材料损伤失稳时的最大硬化模量和局部化方向角及其与损伤程度和初始泊松比的关系,在平面应力与应变条件下对单轴拉伸压缩试件的分叉失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局部化方向角与最大硬化模量依赖于材料的初始泊松比与损伤程度;平面应力或应变时,拉伸与压缩得到的局部化方位角之和为90°,最大硬化模量可分为平面应力与应变条件两种,与单轴拉伸或压缩条件无关。
2008年05期 No.142 705-7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0K] - 武春彬;单文文;俞理;
为了更好地对本源微生物驱油进行方案设计,很有必要发展本源微生物驱油数值模拟技术。采用室内实验方法,研究了本源微生物采油的机理,引入了微生物因子来描述微生物的特有作用,提出了三维三相本源微生物驱油数学模型,结合具体算例进行了数值求解,比较了不同注水时机对采油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模型所模拟的结果和实际结果较相符,在所模拟的范围内,开始进行本源微生物驱越早越好。该成果对现场应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2008年05期 No.142 709-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6K]
- 王继强;王凤翔;
通过分析高速永磁电机的特点与关键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台60 000 r/min,100 kW的高速永磁电机的定、转子结构设计,提出了一种新的既有利于降低转子表面电磁损耗又有利于电机通风散热的定子结构和一种可满足高速电机机械和电磁性能要求而且加工和充磁工艺简单的新型永磁转子结构。然后,利用场路耦合分析,计算了高速永磁电机的空、负载特性和电机内的电磁场,部分验证了这种特殊结构的永磁同步电机电磁设计的合理性。
2008年05期 No.142 713-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1K] - 杨玉岗;李洪珠;寇玉生;
在开关电源中存储和传递直流功率,会在其磁性元件中产生较大的直流偏磁,限制了磁件铁芯利用率和开关电源性能的提高,而现有可削减直流偏磁Cuk变换器存在元件多、结构和控制复杂等问题,为了研究一种既可以削减磁性元件的直流偏磁,又可以使电路拓扑结构简单的开关变换器,在分析可削减直流偏磁Cuk变换器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采用可削减直流偏磁集成磁件Cuk变换器的简化结构,分析了集成磁件的工作状态,进行了电路仿真和实验研究,使经过简化的电路比原电路减少了一条包括电容和开关器件的支路,并将可控开关器件由四个减少为一个,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提出的采用可削减直流偏磁集成磁件Cuk变换器的简化结构是可行的。
2008年05期 No.142 717-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9K] - 仲伟堂;王巍;姜玉东;
针对目前电力系统谐波检测方法都存在的一定的缺点与不足,分析了各种检测方法的利弊,提出了一种基于FPGA电力系统谐波检测的新方法,结合FFT谐波检测理论的特点,通过理论分析和硬件电路设计,实现了FFT算法的高测量精度检测。采用MATLAB的SimPowerSystems和Simulink模块对系统进行建模仿真,结果表明:该电力系统谐波检测的新方法,达到了高速度、高精度的算法要求,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完全可以达到抑制谐波的目的,实验系统电流的谐波总畸变率由有源滤波器投入前的20.78%降至1.32%。
2008年05期 No.142 72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9K] - 汪玉凤;段丽华;
针对目前矿井井下定位系统功能不完善及技术与实现复杂的现状;提出了一种新的井下人员精确定位方法:利用三边测距原理来确定井下工作人员的精确位置;详细介绍了定位原理与具体实现过程:将各个读头安置在井下不同位置,读头彼此之间都在另外2个相邻读头的可读写范围之内,应用三边定位原理,当一位井下人员走在某一巷道的某点时,附近的3个不同的读头将会同时采集到他的信息,这3个被采集到的信息同时被传送到井上计算机中,就可以很容易的确定一个关于此人员的精确的井下实时位置;可以快速采集到井下人员的位置,实现了对人员的实时监测和控制,对改善矿山的安全生产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8年05期 No.142 725-7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4K] - 赵敏;樊印海;徐伟中;
为提高电力推进船舶电力负荷数据精度,提出基于分形的电力推进船舶电力负荷混沌信号小波奇异点检测与降噪。将含有噪声的电力推进船舶电力负荷混沌信号不进行小波反变换,采用计算量小,收敛速度快的二进小波模极大值解析迭代法重构信号,求出其重构信号的分形维数。根据所计算的分形维数判断是否有突变信号以及确定其发生的时刻,同时依据分形维数控制小波软阈值降噪的层次及其阈值,达到电力推进船舶电力负荷混沌信号与其噪声的自适应分离。以实际船舶电力负荷混沌信号为例进行计算,证明该方法能准确检测到奇异信号,并能实现电力推进船舶电力负荷混沌信号与其噪声的有效分离。
2008年05期 No.142 728-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2K] - 乔和;常晓恒;
针对离散T-S模糊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及控制器设计问题,在Lyapunov直接方法把稳定性的判据归结为在所有的子系统中寻找一个公共的正定的矩阵P基础上,基于模糊Lyapunov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稳定性判别条件,把常规Lyapunov方法中的一个公共矩阵的寻找分解为r个矩阵的寻找,使该条件具有更大的宽松性;利用离散T-S模糊系统模型和模糊Lyapunov函数,通过矩阵变换,解决了控制器设计时的双线性矩阵不等式问题,使得稳定性的判定和控制器的增益计算都可以直接利用线性矩阵不等式,通过利用MATLAB中的LMI工具箱对系统进行了仿真,仿真实例给出了由具体规则描述的模糊系统,仿真结果说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2008年05期 No.142 731-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6K] - 王安义;郭伟;
为了研究并分析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系统小区内的干扰,奠定TD-SCDMA系统的容量、覆盖等基本性能指标的重要理论基础,在给出单载波小区干扰模型条件下,通过对单载波TD-SCDMA系统小区内符号间的干扰和多址干扰进行定性地研究与分析,给出了干扰的分析和计算方法,分析了智能天线和联合检测技术对TD-SCDMA系统干扰的影响,并通过实际组网条件下TD-SCDMA系统内的干扰进行了计算机仿真结果和分析,验证了对TD-SCDMA系统中对小区内干扰的研究与分析结论,从而得到了影响系统的容量、覆盖等基本性能指标重要的理论依据。
2008年05期 No.142 734-7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7K] - 王军;陈未如;张文国;
针对基于EPA标准的工业控制系统底层使用无线通信技术时,传统的实时调度机制不适应无线工业应用的特点,很难达到原有的效果等问题。以解决无线工业控制系统通信任务的超时现象为目的,提出了适合无线EPA标准的任务调度算法。利用启发式机制搜索合理的通信任务预留时间,并根据预留时间进行功能任务和通信任务的联合调度。最后,分析了基于该方法的一个应用实例,该调度方法有效地延长了通信任务的截止时间,进而补偿了无线技术在工业恶劣环境中出现的信道传输质量极不稳定带来的实时性较差等负面影响。
2008年05期 No.142 738-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0K] - 刘群;黄朔;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多源单汇路由问题,综合考虑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链路带宽、延迟和路径节点最小剩余能量三种度量,建立了多源单汇路由问题的系统模型,将其转化为求解多约束最小Steiner树问题,已知该问题是NP难的问题,给出了基于遗传优化的求解算法,采用基于备选路径集的整数序列编码表示一棵生成树,设计相应的交叉和变异算子,以及对非法染色体进行修复的机制,最后在遗传算法的计算过程中选择合理的适应度函数,找到一棵满足多约束的能耗趋于最小且状态稳定Steiner树。理论分析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遗传求解算法收敛速度快、可靠性高,为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多源单汇路由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途径。
2008年05期 No.142 742-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0K]
- 李晓豁;刘兴刚;
为了深入了解掘进机截割特性,以截割头载荷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纵、横轴式掘进机截割头受力分析,建立了这两种掘进机截割头载荷的数学模型,利用Matlab仿真软件编程,模拟得出了截割头的载荷谱,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到了两种掘进机截割头载荷变化特性,为纵、横轴式掘进机性能比较以及合理选型提供了理论依据。分析结果表明,掘进机工作方式、截割头的型式以及截齿排列方式是影响掘进机的载荷大小及其变化的主要因素。
2008年05期 No.142 745-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1K] - 于信伟;麻晓红;李晓豁;
为设计优质高效的截割滚筒,根据连续采煤机滚筒的结构特点和工作状况,建立了以煤炭生产综合经济效益为总目标函数,以截割比能耗、载荷波动系数、煤岩块度和生产效率为分目标函数的多目标、多变量、多约束的滚筒优化模型,采用生物进化思想,基于遗传算法对在不同截割阻抗下的滚筒结构参数和运动参数进行优化,得出不同截割条件下连续采煤机滚筒的最佳运动参数和结构参数。该优化结果可用于指导煤炭企业生产,使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008年05期 No.142 748-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6K] - 张东升;毛君;张礼才;
介绍了大型带式输送机张力自动调节的必要性,阐述了带式输送机张力液压自动调节装置的调节原理,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带式输送机张力的液压自动拉紧系统,分析了拉紧装置的特性并构造了拉紧系统的传递函数,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使用这种控制系统的带式输送机的动力学模型和数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分析了输送带张力自动控制过程,用实例分析了张力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应用simlingk软件进行了系统仿真,结果证明这种液压自动拉紧系统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2008年05期 No.142 751-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5K] - 奔粤阳;孙枫;高伟;聂琦;
对于机抖激光陀螺捷联惯导系统,激光陀螺的机械抖动偏频引入伪圆锥运动。本文推导了伪圆锥运动情况下等效旋转矢量的误差表达式。分析了伪圆锥误差的起因、影响因素。研究了圆锥补偿算法在伪圆锥运动中的适用性。从最小化姿态计算误差的角度,提出了机械抖动频率的设计准则,并设计数字滤波器去除抖动信号噪声。分析结果表明:合理设置抖动频率,再结合数字滤波器可以有效提高的姿态计算精度。
2008年05期 No.142 754-7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3K]
- 李东勇;刘钦甫;杜娟;张乾;
采用凹凸棒石作处理剂,聚合氯化铝做絮凝剂,对高岭土洗选废水进行了吸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200 ml洗选废水,当凹凸棒石用量为2 g,絮凝剂用量为0.2 g时接触反应4 min后对CODcr的去除率达到92%;对总Fe的去除率达到88.3%;对洗选废水脱色率高达85%,处理后废水色度值降至50。对洗选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机理为在pH值大于等电点(ζ)的条件下,凹凸棒石-水悬浮体系的结构电荷和表面电荷与有机污染物分子两性聚合电解质发生的静电吸附作用。凹凸棒石对金属离子的去除作用为固-液界面碱性诱导的Fe3+水解沉淀以及胶体颗粒之间的强静电吸附。
2008年05期 No.142 762-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7K] - 田娟;刘凌;王桂凤;董贵明;
为了研究农业磷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机理,选择太湖流域宜兴稻麦轮作土,模拟了变化的淹水深度、水土比、不同酸度上覆淹水等,进行了淹水土壤磷释放研究。实验表明:土壤释磷量随淹水深度成比例增加,同一淹水深度土壤吸附/释放磷量出现周期性变化规律;实验得到一个临界水土比4:1,水土比小于4:1时,淹水中没有Fe2+溶出,且土壤磷释放缓慢,而水土比大于4:1时,磷释放强度增大,上覆淹水中开始出现Fe2+,且随水土比增大而增加;碱性淹水条件时土壤释磷量大于酸性淹水条件时的释磷量,其中上覆水pH9.78时土壤释磷量最大,而pH3.7时土壤总铁和Fe2+释放量最大,但此时释磷量很低,表明淹水中水—土体系Fe2+-Fe3+氧化物氢氧化物胶体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壤磷的释放。
2008年05期 No.142 76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0K] - 周惠成;丛方杰;
阐述了城市水基系统的内涵,提出城市水基系统的健康包括整体稳定、与依附其上的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和谐、保持健康的演进状态三方面内容,用稳定态、和谐度、演进率共同表征。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指标标准值,从权重可靠性的角度研究了如何选择主观权重和信息量权重进行组合的问题,采用模糊识别模型综合评价了大连市水基系统1996年—2005年的健康状况。结果表明:"九五"期间系统均处于健康状态,但在波动中呈恶化趋势,"十五"期间系统2001年恶化至临界状态,2002年开始恢复至健康状态。其中综合和谐度水平较高,而综合稳定态"九五"期间在波动中呈恶化趋势,"十五"期间处于良性演化趋势。水文周期影响下的地下水过量开采是导致系统不稳定的关键因素。
2008年05期 No.142 770-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9K] - 杨书申;邵龙义;李凤菊;李金娟;
分析了2005年郑州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污染特征,应用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图像分析技术,研究了郑州市2005年夏季大气单颗粒物的形貌特征以及PM10的数量-粒度和体积-粒度分布。研究表明,2005年郑州市大气PM10污染比较严重,其污染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春、冬、秋、夏;烟尘集合体、不规则状矿物颗粒物在郑州市2005年夏季大气PM10中占有较大数量,PM10的数量-等效球直径分布的峰值在0.1~0.2μm,PM10的体积-等效球直径分布的峰值则出现在0.7~0.8μm和1~2.5μm范围内,说明在郑州市夏季大气PM10中,细粒子数量占优势,较粗颗粒(主要是矿物颗粒)在数量上对PM10贡献很小,但是对总体积(总质量)的贡献很大。
2008年05期 No.142 774-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0K] - 张福群;孙丽娜;金成洙;刘宏娟;
针对卧龙湖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非线性、非渐变的特点。通过分析卧龙湖湿地生态系统与生态稳定性的关系,建立指标体系。运用集对分析理论的方法对卧龙湖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稳定性的评价。结果表明,集对分析理论适用于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差异度i的取值可以反映出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及其管理水平。卧龙湖湿地系统目前为中度稳定,影响卧龙湖湿地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是政策法规,湿地水质、旱涝灾害系数、湿地景观格局、卧龙湖湿地的调蓄能力以及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等。
2008年05期 No.142 778-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4K] - 张礼中;林学钰;张永波;
为分析地下水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基于GIS技术与动态监测数据库的地下水质量可拓评价模型。采用可拓分析方法,将地下水水质级别、评价指标及其特征值作为物元,根据地下水环境质量分级标准建立关联函数,通过计算综合关联度判断地下水环境质量级别,用克立格插值方法生成地下水质量分区图。在MS VC++6.0环境下,利用MapGIS6.5二次开发函数库,开发了地下水质量可拓评价模型。模型界面易于用户操作,可用于区域地下水质量的综合评价,有助于地下水资源的管理。
2008年05期 No.142 781-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2K] - 司鹄;毕海普;李晓红;
基于矿产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演化规律,采用层次分析法,将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层,从环境保护、植被资源和经济效应三个方面构建了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并将该体系应用于实际,数值化了评价体系的各个指标,确定了具体的指标权重和综合可持续能力,对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可持续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对矿产资源开发的可持续能力进行了评价和分析,探讨了矿产资源开发中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实施对策。
2008年05期 No.142 785-7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7K] - 蔡博峰;于嵘;
为了探究植被空间的尺度特征,利用变差函数和空隙度指数作为多尺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有较强的互补性,变差函数分析能判断多个方向上的特征尺度,并且对特征尺度的形成具有一定解释力,而空隙度指数法不仅能发现特征尺度,而且能发现景观中的分形结构,因此两种方法的结合对于研究植被空间格局特征有着独特优势。研究北京市亦庄新城的植被空间特征尺度,两种方法都一致表明1km是其特征尺度。该成果对于确定植被空间生态功能和过程的尺度,及区域生态建设所要考虑的尺度问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2008年05期 No.142 78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9K] - 郭伟;李培军;赵天宏;李建东;
为了研究LAS对人工快滤系统净化污水能力的影响,运用人工土柱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人工快滤系统对污水中TN的去除规律。结果表明:在四种处理(LAS体积浓度≤100 mg/L)条件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人工快滤系统对TN的去除率增加。在同一土层中,人工快滤系统对TN的去除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人工快滤系统对TN的去除率大小的规律为处理Ⅱ>处理Ⅲ>处理Ⅰ>处理Ⅳ。在延长干化时间条件下,人工快滤系统对TN的去除率增加。LAS对人工快滤系统去除TN有着显著的影响,但LAS对人工快滤系统去除TN的影响机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2008年05期 No.142 792-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