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长华;王真;
为了研究不同类型的采空区漏风对采空区自然发火的影响,依据采空区的漏风状态不同,把采空区划分成不同的火灾危险区域,以此判断采空区发火位置。研制了相似模拟模型,针对采空区自然发火问题进行了多项模拟实验,观测并绘制了不同风量下采空区风压等值线及风流分布图;绘制了采空区不同位置漏风情况下风压等值线及风流分布图;绘制了上隅角设置瓦斯排放风筒后采空区风压等值线及风流分布图;设计了采空区充填带,并获得了采空区风压等值线及风流分布图。
2009年S2期 v.28;No.150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7K] - 耿养谋;霍丙杰;张宏伟;
为了研究大倾角坚硬顶板厚煤层矿压显现规律,应用RFPA数值计算软件对大倾角坚硬顶板厚煤层顶煤的运动规律、顶底板的跨落规律及变形位移情况进行了模拟。得到主要结论为:大倾角煤层沿倾斜方向采场上覆岩层的移动和变形破坏特征是不对称的;上覆岩层在法向载荷的作用下普遍产生挠曲变形,变形规律为采场中上部下沉量较大,采场下侧下沉量较小;直接顶初次跨落步距约30 m;老顶初次来压步距约60 m,周期来压步距18~22m。
2009年S2期 v.28;No.150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 张云博;魏春启;孟凡丽;
针对遗传法中存在的缺欠,根据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原理在优势互补的条件下,提出了一种新的求解方法,即GA-Hopfield网络方法;该方法就是利用GA很强的全局搜索能力来弥补Hopfield网络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缺陷的优化方法,且对此模型进行了有效性验证,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价值。
2009年S2期 v.28;No.150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1K] - 赵利安;许振良;
为了解决矿浆管道输送过程中因管道堵塞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采用经验总结法,重点从矿浆流速、质量浓度、级配以及固体颗粒在管壁沉积、结垢等方面对矿浆管道堵管的原因和机理进行了论述与剖析。结果表明,矿浆管道堵塞与流速、级配、质量浓度和颗粒沉积、结垢等参数密切相关,而且有时还是前面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该研究结果对于矿浆管道堵塞的预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09年S2期 v.28;No.150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 刘光伟;白润才;曹兰柱;王秀秀;
在AutoCAD平台下,以钻孔信息、剖面图和空间离散点为基础数据,采用顾及台阶属性的Delaunay三角网凸包算法建立界面模型,通过面域拉伸和实体布尔运算等方法生成三维实体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达到逼真的三维动态效果,而且对于矿岩量的计算更为准确方便。研究结论初步突破了露天矿算量的传统方法,有助于露天矿的日常生产和管理。
2009年S2期 v.28;No.150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1K] - 宋国凯;卢国斌;
为了防止延时瓦斯突出给工作人员带来的安全威胁以及对于矿井损失和影响。在对一些生产矿井的实际资料进行统计整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出现延时瓦斯突出的原因、论述了容易产生延时瓦斯的地质构造和特征,并提出危险源的识别。通过对延时瓦斯进行地质构造预测的方法采取有效的防突措施
2009年S2期 v.28;No.150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0K] - 王广利;海立鑫;李明;乔鸿波;赵志;
为了确定清河门矿231采区3-3煤层上行开采的可行性,利用相似材料模拟方法分析了下部3-2煤层开采对3-3煤层的影响,在此通过布置巷道和钻孔进行现场探测,分析了3-3煤层下伏采空区的充实程度、3-3煤层下沉变形及围岩采动裂隙、顶板离层状态等情况。在此基础上,成功对231采区3-3煤层N3路的近距离煤层实行上行综合机械化开采。
2009年S2期 v.28;No.150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 张大明;马云东;
针对目前矿井中呼吸性粉尘防治效果差的特点,分析了粉尘的主要特征以及目前除尘技术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一些国内外适合矿井使用的新除尘技术,这些除尘技术能够很好的起到除尘效果,给矿井工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2009年S2期 v.28;No.150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6K] - 曹兰柱;贾兰;
为了确定深部开采境界最终边坡角,在系统的边坡工程地质勘查、岩体结构、水文地质调查与渗流场分析、矿区地应力场测量和矿岩物理力学特性测试的基础上,采用RFPA2D进行岩体破坏过程模拟、FLAC3D进行应力、位移分析并与刚体极限平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平庄西露天矿深部开采境界最终帮坡角。进行高陡边坡稳定性的系统分析研究和边坡优化设计,使西露天矿各分区的总体边坡角提高了1~6°.
2009年S2期 v.28;No.150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8K] - 卢国斌;耿铭;
针对煤矿机械化水平提高,开采速度加快,引起采空区遗煤增多和面积扩大,使得采空区煤炭自燃隐患更加突出,大面积采空区煤炭自然发火率高、火灾危害大,对其成因和灭火技术的研究有助于最大限度的降低大面积采空区煤炭自燃火灾的危害程度。通过分析国内外学者对煤自燃机理的不同说法,提出了煤自燃过程的3个阶段,即准备阶段、氧化阶段和自燃段,指出煤体要发生自燃必须具备4个条件:根据对煤炭自燃机理的研究,将防治技术措施按其作用机理可分为:灌浆防灭火、均压防灭火、阻化剂防灭火、惰气防灭火等4类。
2009年S2期 v.28;No.150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9K] - 赵聪;陈长华;
针对煤矿井下采空区岩石冒落形成的多孔隙介质空间的极度不规则性,提出了模糊渗透系数的概念,建立了一种以模糊分析和模糊微分方程为基础的及各种边值为条件的计算采场气体模糊渗流问题的数学模型。该项理论研究成果为预防采空区自然发火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对采场内自然发火位置的预测及发火位置控制有较好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研制了相似模拟模型,针对采空区自然发火问题进行了多项模拟实验,观测并绘制了不同风量下采空区风压等值线及风流分布图;绘制了采空区不同位置漏风情况下风压等值线及风流分布图;绘制了上隅角设置瓦斯排放风筒后采空区风压等值线及风流分布图。
2009年S2期 v.28;No.150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9K] - 魏春启;胡常礼;陈莲莲;
为了确定GPS系统各个卡车产量实时自动统计的方法,建立基于道路网的卡车状态自动识别体系,在充分考虑了GPS车辆调度系统各个车载终端上传的GPS海量数据的影响和作用,分析和挖掘了这些海量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卡车状态的变化自动统计卡车的产量,能够较为全面和准确地反映真实情况,为企业管理者了解实时产量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产量统计方法和司机考核依据,并通过实例介绍了该方法的具体过程。
2009年S2期 v.28;No.150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 李洪刚;肖辉赞;
针对神华利民煤矿原采区的回采工艺为高档普采现状,技术改造后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采区上山位置由井田东部改到井田西部,工作面切眼位置也由井田西部移到东部,先掘切眼成为闲置巷道。工作面从东部向西部后退式回采,到停采线位置进行回撤,原有闲置切眼恰好处于此位置,为此采取技术安全措施,利用该空巷作为回撤通道。实践证明,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009年S2期 v.28;No.150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0K] - 王有俊;
针对软岩巷道支护是世界性的难题,在国外有的矿田或其某部分因软岩巷道支护困难弃而不采的问题,而在中国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实践,证明矿井软岩开拓巷道支护困难的问题已完全解决。软岩回采巷道直接受采动影响,支护更加困难。若仿用软岩开拓巷道的支护则现场实验证明不可行。提出了自然撑力的概念。利用自然撑力,采用走向底梁及笔者研制的多功能可缩件,采取技术措施变被动支护为主动支护等支护软岩回采巷道,其工艺简单,设备少,成本低,掘进速度快,可满足回采的要求,解决了量大面广而又必不可少的软岩回采巷道的支护难题。
2009年S2期 v.28;No.150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1K] - 王东;段克信;郭丽丽;
为了研究复合顶板巷道围岩变形及破坏规律,结合镇城底矿工程实际,应用RFPA分别模拟了一般顶板巷道和复合顶板巷道开挖后围岩的动态变化过程,得出了复合顶板条件下巷道围岩变形和破坏的特征,从而为该矿巷道的支护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2009年S2期 v.28;No.150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9K] - 杨艳国;汪月伟;王启成;
为确定合理的综采工艺参数,提高综采工艺的回采率,试验研究了不同的顶底板岩性、放煤步距等条件下的工作面的回采率。结果表明:综放回采率与回采工作面的设备配置、放煤工艺、支架强度等密切相关,论文确定了合理的回采工艺,对中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工艺参数确定有借鉴意义。
2009年S2期 v.28;No.150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9K] - 张立新;李升;张健;
为了改变煤矿企业事故频发的现状,减少煤矿事故带来的损失,改善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工作,采用对比分析法,研究了我国和世界上其它国家安全生产情况的差异,总结了我国煤矿安全管理在监管力度、从业人员素质、管理体系和安全投入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措施与建议,对煤矿的安全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09年S2期 v.28;No.150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3K] - 王猛;汤国水;王东;霍丙杰;
为了对井筒围岩应力分布及支护强度进行分析,采用相似材料模拟实验对龙家堡煤矿立井井筒围岩应力分布状态进行了模拟,并结合理论计算结果及数值模拟结果对支护强度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井筒围岩应力分布呈南北向居大,支护强度与实测强度吻合,能够满足井筒支护要求。同时也为矿井投产后巷道支护提供了有利依据。
2009年S2期 v.28;No.150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8K] - 路畅;王继仁;张春会;
针对CO2注入增产煤层气问题,在分析CO2注入增产煤层气的作用机理基础上,利用已有试验资料分析了煤级、压力、温度和湿度等因素对CO2注入增产煤层气技术的影响。研究表明:温度对注入效果影响不大,而湿度增加能极大的抑制CO2吸附,从而影响CO2注入增产效果。为了取得较好的CO2注入增产效果,煤级应较高,注入煤层埋置深度宜为400~600 m和1100 m~1500 m之间,煤岩的渗透率宜在0.5×10-3μm2~5×10-3μm2之间,且煤岩断裂构造不发育。
2009年S2期 v.28;No.150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8K] - 刘玉;
针对煤矿瓦斯的特性和发生瓦斯爆炸灾害事故的原因及特点,介绍了预防和控制瓦斯爆炸灾害事故的技术措施,说明瓦斯事故的防治是煤矿安全工作的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放在安全工作的首位,才能使瓦斯爆炸事故及其他灾害事故大幅度减少。
2009年S2期 v.28;No.150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8K] - 宋红梅;杨骥;
针对煤尘爆炸是煤矿重大恶性灾害事故,电气火花是导致煤尘爆炸的隐患之一。介绍了煤尘爆炸的条件,阐述了电气火花的产生原因。基于此,给出了电气火花的控制措施,对防治煤尘爆炸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2009年S2期 v.28;No.150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4K]
- 毕作庆;张振文;徐晓平;
为了解决不同位置载荷采空区覆岩应力分布以及对地表建筑物影响的问题,结合采煤引起的开采沉陷研究理论,应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基本数学模型,选取合理的计算参数,进行数值模拟,绘制出不同位置载荷的条件下采空区位移分布等值图。结果表明:相对于采空区中心不同位置的载荷对采空区覆岩的位移分布情况,有较大的影响,由采空区的中心到采空区边缘岩层的垂直和水平位移变化较大,这是影响采空区地表建筑物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条件。
2009年S2期 v.28;No.150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5K] - 高玉娟;徐付玲;张亚明;
针对面状构造任意两点的产状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即一点的产状不能代表整个面状构造任意一点的产状,对传统的赤平投影方法进行了改进。采用改进的赤平投影方法,依据面状构造一点实测的产状研究面状构造的走向变化规律,并对发育于地球上的面状构造进行赤平投影解析。研究发现:改进的赤平投影方法能够确定面状构造的走向变化,其走向变化率与面状构造的倾角有关:倾角越小,走向变化率越高;因此,可根据实测规模较大的面状构造的走向,客观地进行构造应力场演化的研究。
2009年S2期 v.28;No.150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8K] - 曲国娜;滕玉洪;
针对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勘探程度较低的特点,利用钻井和地震资料的解释与反演,评价和预测了呼和湖凹陷煤层的空间分布规律、煤层厚度及煤的地质储量,结合煤层含气量参数,预测了凹陷内的煤层气资源量约为7.43×1011m3,占整个海拉尔盆地煤层气资源量的68.83%。呼和湖凹陷大二段煤层埋深适中,预测煤层气资源量较大,是煤层气勘探开发有利层段;南二段煤层埋深多在2000m左右,但预测煤层气资源量最大,值得开展研究工作。
2009年S2期 v.28;No.150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8K] - 高小跃;杨子荣;马永东;贺斌;
针对四川盆地作为中国重要的油气富集区域之一,东北部开发程度相对较低,运用地质勘查最基本的野外露头分析,对该区中下侏罗统生储盖组合进行了初步研究,指出川东北地区中下侏罗统是有利的油气发育层段,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达到了提高该区的研究程度、扩大油气勘探领域以及提高勘探效益的目的。
2009年S2期 v.28;No.150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7K] - 王威;王宇林;魏恒飞;
为实施煤层气与常规天然气共采及煤层地下气化开采的需要,依据煤层厚度及间距、煤层组合规律、分布的稳定性、测井曲线形态及非煤标志层等特征,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沙三段含煤亚段150余口钻井的煤层进行了对比和统一编号,揭示了该区共发育了编号为1~11的11个煤层或煤层组,其中,1~4煤(组)构成了上煤层群,6~11煤(组)构成了下煤层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煤层的平面分布规律,指出研究区内共发育了6个赋煤区,7、8、9煤层组在各赋煤区均有发育,且厚度较大,是东部凹陷的主力煤层。
2009年S2期 v.28;No.150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3K] - 张亚明;白旭辉;
针对铁法盆地的成生、演化与发生在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密不可分,研究其构造聚煤、控煤规律对中国东北其它同类型中生代盆地的老矿挖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开展了铁法盆地构造演化、成盆期构造的聚煤作用、成盆后构造的控煤作用的研究;研究得出:铁法盆地属于晚中生代北北东向单壁断陷聚煤盆地,盆地西缘北北东向的冮屯断裂对盆地成生、演化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盆地自西向东依次划分为西缘强烈断陷带、偏西部较强烈断陷带、中部较缓慢沉降带和东部缓慢沉降带,而偏西部的较强烈断陷带与成盆期北西西向褶皱的交汇部位有利于聚煤,而成盆后构造对煤层赋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背斜使煤层赋存变浅,向斜使煤层赋存变深。
2009年S2期 v.28;No.150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0K] - 王铁晖;王宇林;梁越;
针对重庆井泉滑坡体的现状,分析了滑坡形成机制和破坏模式,进而运用传递系数法进行了滑坡稳定性极限平衡法分析,并进行了工况稳定性验算及工况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稳定性敏感因素分析,并得出滑坡Ⅰ、Ⅱ区稳定性验算成果,内聚力c值和内摩擦角φ值的变化对稳定系数K的影响。最后指出,滑坡稳定性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水位的骤降。
2009年S2期 v.28;No.150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3K] - 刘颖利;杨子荣;裴磊;
针对色谱水库区地质灾害情况,运用归类分析法对气候、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地质灾害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这些地质灾害的发育具有规律性,得出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发育特征。通过对这些规律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有效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并为水库建设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009年S2期 v.28;No.150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8K] - 孙强;张振文;李玲;
针对影响边坡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同边坡的主导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边坡稳定性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关键在于所考虑的各种影响因素是否恰当和准确,特别是一些主要的影响因素必须予以充分反映。应用灰色关联分析(GRA)是一种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它是以各因素的样本数据为依据,用灰色关联度来描述因素间关系的强弱,其核心是计算关联度。原有的关联度计算公式对各样本采用平权处理,客观性较差,不符合某些更为重要的样本的实际情况。用距离分析法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确定边坡稳定性,可以弥补传统确定稳定性方法的不足,且方法简便、实用和可靠,值得推广。
2009年S2期 v.28;No.150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7K] - 魏森;杨子荣;关卫军;
为了运用先进的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NVI,对研究区的SPOT5卫星遥感图像进行计算机处理和解译,经过几何校正、彩色合成、数据融合和多波段差值分析得到多光谱高分辨率彩色图像,通过波谱信息增强、主成分变换与主成分逆变换、卷积运算增强空间信息手段增强了线性影象信息。通过对线性遥感影像特征进行详细解译、分析及验证,工作区内最终确定1 3条具有一定的规模的线性断裂构造带。
2009年S2期 v.28;No.150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2K] - 贾惠艳;高红江;潘琼芝;
针对辽宁省阜新彰北沙丘前沿区的水资源特点,分析了该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对如何合理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利用对策与措施。
2009年S2期 v.28;No.150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1K]
- 任瑞晨;李彩霞;王秀兰;董庆国;
针对近年来全球经济的发展,矿物资源面临"贫细杂"形势,矿山废弃物及尾矿等二次资源急需"资源化",提出利用矿物加工及相关工程技术,实现"矿物资源有价元素提取、有益组分与有用矿物分离、富集及直接利用或组合利用",开展梯级深加工,联产高、中、低档系列产品,即"矿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三有论"。为"资源化"指明了方向、目标和具体途径。对于提高矿山企业经济效益、实现无尾排放和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最大限度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等有着重大社会效益。
2009年S2期 v.28;No.150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 马志军;侯英;
针对中国仍有一些地区的人饮用高氟水,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的现状,以辽宁省阜新市是含氟芳香族化合物的重要生产基地为例,通过检测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F-,对阜新市的细河水造成污染,给居民带来危害,由此重点选择了粉煤灰作为除氟剂并对其除氟机理进行了研究,对阜新电厂粉煤灰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通过对试验得到的数据分析后,确定了活化方法,对粉煤灰除氟性能研究采用动态实验和静态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粉煤灰作为除氟剂处理含氟废水的实验路线可行,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
2009年S2期 v.28;No.150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 常志达;任瑞晨;李志鹏;
针对火力发电厂排放的固体废物粉煤灰,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的现状,为了减少每年用于粉煤灰治理消耗掉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提出了合理的治理粉煤灰污染的方法。通过将粉煤灰煅烧改性,盐酸浸取的方法来制备聚合铝,变废为宝,合理的利用资源,既改善了环境,又节约了资源。实验研究表明:粉煤灰在700℃煅烧改性之后,用浓度为17%的盐酸在温度为90℃和盐酸和粉煤灰的体积质量比为4 ml/g的条件下进行浸取3 h,再经过一系列的操作,得到聚合铝。该种方法制得的聚合铝,铝的浸取率可达35%,聚合铝的提取在工业生产方面也有很好的应用。
2009年S2期 v.28;No.150 10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7K] - 侯英;张文军;吕政超;
为了能简单又准确地绘制出可选性曲线,介绍了一种基于Origin7.5的简单可行的绘制选煤可选性曲线的新方法。操作方法是Excel为煤质资料前期处理,然后利用Origin7.5内置的插值功能将图形准确显示出来。结果表明,绘制出来的曲线可以直观的看出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而且与AutoCAD有很好的兼容性。因此可得出结论,此方法不失为一种绘制选煤可选性曲线的有效方法。
2009年S2期 v.28;No.150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8K] - 蒋思;刘威;
针对湖南某钒矿生球粒度不同,最终转浸率差异较大的问题,采用正交试验研究,确定了不同粒径的生球,在同温不同时间条件下的最后转浸率。结果表明:合适球径应在8~13 mm之间。为现场提供了参考数据,为进一步实验研究和生产应用开阔了前景。
2009年S2期 v.28;No.150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0K] - 李彩霞;任瑞晨;
为了对某难选钼矿的岩石矿物学性质进行研究,通过岩矿分析和物相分析以及磨矿和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钼矿石的结构构造是粒状变晶结构,条带状构造,岩石中有岩脉发育,属方柱石化透辉矽卡岩型;钼的品位为0.21%,其它元素含量较低,不具有提取价值;浮选采用一粗三扫六精的工艺流程。获得的粗精矿中钼含量为4.21%,粗精矿经多次精选,钼精矿品位为23.35%;尾矿经过扫选后,得到最终尾矿,其钼品位为0.08%。
2009年S2期 v.28;No.150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7K] - 李志鹏;任瑞晨;常志达;
针对粉煤灰作为火力发电厂的主要废弃物,其产量逐年增大,严重危害环境现状,为了综合利用中国巨大的粉煤灰资源,将粉煤灰"变废为宝",利用粉煤灰合成沸石产品,是一条利用和处置固体废弃物粉煤灰的好途径。综述了粉煤灰合成沸石的原理,传统的水热法、两步法和盐熔法等合成工艺,以及各种方法存在的问题。同时对粉煤灰合成沸石产品的应用情况作了阐述,指出开发粉煤灰沸石产品应该在粉煤灰合成沸石的工艺技术和转化理论以及粉煤灰合成沸石的性能表征上做深入研究。
2009年S2期 v.28;No.150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3K] - 翁兴媛;
针对某地石煤原料组成特点,为提高石煤中钒的浸出率本试验采用氧化焙烧-酸溶液浸出提钒的工艺,研究了焙烧温度,添加剂氯化钠的用量,焙烧时间,酸浸出液用量及浸出温度时间对钒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烧水浸后渣再用稀酸浸出的方法,钒的浸出率可提高10%左右,钒的浸出率可达到75%~80%。
2009年S2期 v.28;No.150 114-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5K] - 张文军;张明旭;王东学;
为了简化回采工作面两巷顶板离层动态监测计算,结合研究课题开发了一种用于顶板离层监测数据处理的系统软件,软件可以通过交互式界面将矿井与工作面基本信息、质量指标及日常观测数据录入,经系统软件计算并分析后,可将观测结果以日报表、综合报表和模拟图形形式显示并打印出来,通过报表和模拟图形的输出,可非常迅速地发现顶板离层安全隐患点的位置和相应的离层量,并为有效提出处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009年S2期 v.28;No.150 11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8K]
- 王昭君;闫洪坤;
为防止污泥造成二次污染及保证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和处理效果,根据污泥处理的基本方法,阐述了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典型处理工艺流程,并对我国污泥的处理处置现状进行了分析。
2009年S2期 v.28;No.150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6K] - 杨巧丽;谢春莉;
为了探讨在中国全国范围内实施并发挥显著效果的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了国际国内环境经济政策的现状,指出了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并且缺乏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等一些重要政策。提出了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的发展建议。最终形成包括税收、信贷、保险在内的完整的全新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2009年S2期 v.28;No.150 12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8K] - 董欣;孙喆;
为了研究武汉地区可吸入小颗粒物的来源,采用CMB(化学质量平衡)模型,选取了城市排放源中的16种元素,对武汉市可吸入小颗粒物(PM2.5)进行来源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可吸入细颗粒物主要来源于生物质燃烧尘和城市路尘,具有影响范围大等特性。
2009年S2期 v.28;No.150 12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7K] - 冯思静;姜滢;
为了解决自然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正确核算环境污染损失,对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修正和补充。用核算结果调整了国内生产总值等宏观经济指标,提出环境污染核算体系的构成框架,建立了环境污染核算体系,明确了目前中国环境污损失计量领域存在的问题。有利于科学全面地评价我国综合发展水平,制定有效的环境决策,为衡量中国可持续发展成果提供数据信息支持。
2009年S2期 v.28;No.150 12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5K] - 吴志军;刘淼;王子楠;
基于地理系统系统GIS技术,结合水土流失通用方程,应用DEM和土地利用数据对鞍山市的水土流失敏感性按照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鞍山市土壤侵蚀敏感性较低,轻度敏感性以下区域占大部分,约为72.90%;中度敏感区次之,约为26.08%;高度敏感区所占比例最低,约为约为1.02%,但由于易发生土壤侵蚀应引起特别注意。最后对各敏感区提出了治理建议。
2009年S2期 v.28;No.150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 李宏伟;苑兴伟;
为了研究阜新市大气污染物的变化规律,应用GM(1,1)模型及阜新市1996-2000年总悬浮颗粒物(TSP)的监测数据,对阜新市的大气污染物的变化情况进行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GM(1,1)模型建模简单,精度高,对于大气环境质量的预测效果比较好。研究结论可为控制该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提供依据。
2009年S2期 v.28;No.150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 黄宁;王小雨;
应用photo-Fenton过氧化过程研究对硝基苯水溶液的降解。测定反应物质量质量浓度、温度和pH对硝基苯降解的影响。使photo-Fenton法更加有效的降解水溶液中的硝基苯。在pH等于3、初始质量质量浓度H2O2为200 mg/L、Fe2+为30 mg/L条件下仅在30min内应用photo-Fenton法可将硝基苯降解50%左右(硝基苯初始质量浓度为200 mg/L)完全降解。
2009年S2期 v.28;No.150 137-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5K] - 王斯坦;刘星;刘志斌;
针对UCT工艺同时脱氮除磷效果不稳定的问题,以UCT工艺为研究对象,实验室模拟运行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在保证有机物去除率的同时,主要研究稳定脱氮除磷效率。控制pH值变化范围在7.07~7.22,稳定的维持在中性范围;好氧区DO(溶解氧)变化范围在2.4 mg.L-1~2.8 mg.L-1,稳定运行后脱氮效率可达到99%,除磷效率可达到88%。同时COD去除率达96.6%,TOC去除率达95%。
2009年S2期 v.28;No.150 140-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8K] - 牟红红;刘志斌;周岩;
根据多年常规气象资料和2006年污染源调查资料,确定本溪市大气环境主要污染因子为TSP和SO2。采用GIS技术和EIAA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助手软件对控制区内的TSP和SO2体积分数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污染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特定工业区以及特定工业区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地区污染严重,而居住区只有靠近工业区的才出现了污染超标现象;相比较之下,TSP比SO2的污染范围要广、污染程度要深。研究结果表明,预测模型精度较高,预测结果与实测状况基本相符。
2009年S2期 v.28;No.150 143-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7K] - 薛杨;王而力;邱素芬;于洋;张正夫;
为了研究内源磷的形态变化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对国内外的内源磷形态与吸附释放的研究进展作了简要的概述,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沉积物中磷的吸附和释放的研究多停留在单一因子的影响,而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综合作用的研究不多。而自然环境条件下,都是多因子的共同作用。因此,应对多因子对沉积物中磷吸附释放的影响进行线性和非线性的拟合,以便提出更有效的抑制沉积物磷释放的措施。
2009年S2期 v.28;No.150 146-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0K] - 马娟;孙喆;李井明;
以阜新垃圾填埋场为例,运用极限平衡理论条分法对填埋体边坡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分析,确定了最佳边坡坡度,并运用专门模拟填埋体堆载过程的FLAC3D程序对所求的最佳边坡坡度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该填埋体边坡处于稳定状态,其最佳边坡坡度为1:2。
2009年S2期 v.28;No.150 149-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2K] - 徐颖;唐寿明;李峰;沈一村;
针对垃圾渗滤液中的氨氮对后续生物处理的严重抑制问题,利用渗滤液废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吹脱法对氨氮进行前期去除,本文主要通过实验研究吹脱条件中pH值、吹脱时间和气液比对吹脱效率的影响,确定了在操作过程中的最佳吹脱条件,对氨氮的去除效率能达到55%~65%,减小对后续的生物处理过程的不利因素。
2009年S2期 v.28;No.150 152-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7K] - 朱爽;
从废旧家电产品回收的意义出发,根据目前中国废旧家电产品的回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建立了我国废旧家电回收处理系统并对其工艺过程进行了研究,指出各模块回收处理工艺是废旧家电再生资源化的关键技术,同时重点介绍了废旧家电回收处理技术中的电路板回收处理工艺、塑料回收处理工艺、金属外壳回收处理工艺等技术,对我国废旧家电回收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9年S2期 v.28;No.150 154-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9K] - 陈建平;
调查了阜新矿区高德东山、海州排土场不同年代的矸石山风化壳表层植被情况,研究分析了植物生长的表层土壤结构和营养成份,得出影响植被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结构及其厚度、养分含量。提出了阜新地区矸石山表层植被技术的关键是风化壳表层改良和氮的固定,可充分利用阜新地区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和粉煤灰。
2009年S2期 v.28;No.150 157-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4K] - 孙莉;王丽华;陈杰;
为了证明超声波—光催化氧化法处理水中的化学污染物的效果,通过光催化氧化法和超声波氧化法联合处理苯酚,对三种降解体系的降解效果做了比较,分析pH、催化剂、时间等影响超声—光催化降解效率的因素,寻求超声波-光催化降解苯酚的适宜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超声—光催化联合法比单一的超声波氧化法、光催化法降解率要高。在pH为6.0~7.0,催化剂的投加量为0.4 g,时间为2 h的条件下苯酚的降解效果最好。
2009年S2期 v.28;No.150 160-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6K] - 岳瑞校;徐颖;刘士军;唐寿明;
针对阜新双汇肉类加工有限公司污水处理站在运行期间,出现好氧颗粒污泥的原因和条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进水方式、曝气时间、沉降时间等因素对好氧颗粒污泥形成产生的影响,通过现场的试运行和运行条件的改变,研究了好氧颗粒污泥对屠宰污水的处理效果。旨在为提高好氧颗粒污泥的在工业废水中应用提供现实依据。
2009年S2期 v.28;No.150 163-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 郭喜亮;许端平;李叶青;
采用褐煤为吸附、絮凝材料处理印染废水。结果表明,煤的投加量和pH值对废水的处理效果影响最为显著。在煤粒径为150μm(100目),煤水比(g/ml)为1/5,搅拌时间为4~5 h和pH值为1左右的优化条件下,CODCr的去除率达95%以上。褐煤不但能有效处理印染废水,而且处理后的煤泥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并加以合理利用,从而为印染、褐煤企业实现清洁生产探索出新的可行途径。
2009年S2期 v.28;No.150 16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9K] - 黄继民;耿宝军;马险锋;
以阜新露天矿东排土场复垦玉米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矿物肥料对露天矿排土场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土壤的砾石含量略有降低,砂粒含量以草炭含量最高,依次为沸石、粉煤灰和对照;土壤自然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和有效含水量均以草炭处理最大,排序依次为沸石、粉煤灰和对照;不同施肥处理下的土壤含水率在玉米整个生长周期内均呈"M"型的变化趋势;容重大小排序为草炭<沸石<粉煤灰<对照,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大小排序为草炭>沸石>粉煤灰>对照非毛管孔隙度则反映为粉煤灰最大,草炭最小;对照、草炭、沸石和粉煤灰的蓄水容量分别为1 126 t/hm2、1 366 t/hm2、1 270t/hm2和1224 t/hm2,有效蓄容分别为246 t/hm2、236 t/hm2、250 t/hm2和270 t/hm2,毛管持水量分别为880 t/hm2、1 130 t/hm2、1 020 t/hm2和954 t/hm2。
2009年S2期 v.28;No.150 169-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 赵晓亮;周扬;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理论采用误差反向传播的BP算法建立地下水质量评价模型,充分利用神经网络的"黑箱特性",取6种地下水水质评价指标对肥城市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并将BP算法结果与综合指标法以及模糊评价法结果进行比较,表明一致效果良好;同时该模型能起到优化状态的作用。
2009年S2期 v.28;No.150 172-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K] - 贺伟光;谢春莉;董慧曦;
通过对开封市1951-2005年气候资料进行分析得出:开封市近55年气候呈现明显变暖趋势,其中冬季变暖表现最为明显,平均气温每10年增加0.4℃,春季和秋季气温呈逐渐上升趋势,每10年增加0.1~0.2℃,夏季气温没有明显变化。降水量变化不明显,但年际、月际降水变化加剧。日照时数明显减少,每10年减少50h左右,特别是1996年以后日照时数减少加快;就不同季节而言,日照时数冬季和夏季减少最快,秋季略有减少,春季波动不明显。其次根据开封的能见度、风速以及低云量、雾、霾、沙尘暴、扬沙、浮尘等视程障碍现象和近几年大气环境的资料结合开封当地的实际情况,简单分析气候要素变化的区域性原因。
2009年S2期 v.28;No.150 175-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2K] - 孙立业;宋子岭;贺伟光;赵晓亮;
统计整理了河南省开封市近50年极端最高温度、极端最低温度等气候要素变化情况。运用滑动平均算法和小波算法结合分析,揭示了开封地区极端温度多时间尺度的复杂结构,并分析了极端温度变化的周期。得到以下结论:开封市极端最高温度变化具有5年、13年左右的显著周期,而极端最低气温则以7年左右的周期最显著。研究还发现:年极端温度气候的变化特征具有地域特殊性,与全球变暖的趋势不一致。极端高温在年际尺度上均表现出以降温为主要特征的变化趋势,年极端最低气温则表现出升温为主要特征的变化趋势,气温在比以前更小的范围变动。
2009年S2期 v.28;No.150 178-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9K] - 赵青;刘志斌;冯吉燕;
在室内实验的基础上,检测了东梁矿区农田表层土壤及剖面土壤中和农作物及其果实中Cr、Ni、Pb、Cu、Zn、Cd等重金属的含量,并对土壤中重金属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对东梁矿区土壤及粮食作物的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了评价,确定了污染级别。研究了东梁矿区土壤剖面上重金属的垂直分布规律和农作物对重金属的富集状况,并分析了稻米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因素。
2009年S2期 v.28;No.150 181-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1K] - 陶梅;金宝丹;钮劲涛;
介绍了盘锦湿地的概况、生态特征及其在防御洪水、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物种保护、生物生产力等方面的功能,同时结合盘锦湿地的特点提出补充水源、防御海水入侵、生态保护、旅游、养殖以及油气资源开发等湿地资源综合利用的途径,并对盘锦湿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2009年S2期 v.28;No.150 184-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1K] - 刘伟娜;王丽华;陈杰;
主要介绍了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的方法,讨论了加水量、加酸量、加醇量及溶液pH等因素对溶胶—凝胶法的影响,通过反复试验分析,得出各影响因素的最佳值。对制出的TiO2进行表征,得出在本实验条件下制出的TiO2为锐钛矿型,粒径小于20nm。
2009年S2期 v.28;No.150 187-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2K] - 范荣桂;范彬;栾兆坤;
研究了深床过滤过程的反硝化动力学,分析了填料床层脱氮时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深床过滤过程中的反硝化动力学级数在1/2~1级之间变动;在C/N=2.0~2.3,HRT=1及磷含量不低于0.05 mg/L时,脱氮效率超过90%以上。
2009年S2期 v.28;No.150 19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7K] - 钮劲涛;陶梅;金宝丹;
综述了生物柴油生产的原料、催化剂、合成方法和生产工艺等相关研究进展。目前生物柴油工业化生产主要采用的均相酸、碱催化酯交换反应,很多都是在常压、低温下进行,其优点是反应转化率高,但是废催化剂会带来环境问题;非均相催化剂和酶催化剂则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固体碱、固定化酶等催化剂可以很容易实现与反应产物的分离;高温高压技术、超临界技术等也被用于酯交换反应过程。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生物柴油的发展现状,提出生物柴油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清洁燃料以及我国发展生物柴油的几点建议。
2009年S2期 v.28;No.150 193-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8K] - 孙喆;刘志斌;杨荣斌;
为了研究房屋装修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对三家装修程度不同的居民住宅室内空气中甲醛、氨、TVOC、苯和氡的含量进行了监测,分析了污染物的来源,并依据有关数据对污染物浓度变化进行了预测。通过案例对比分析,提出了预防及缓解室内空气污染的有效途径。
2009年S2期 v.28;No.150 196-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3K] - 罗根华;周晓霞;
为了研究不同材质的咖啡机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问题,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产品的使用和终端处理阶段的清单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选用具有针对性的特征化模型,对数据加权并得出结果,评价结果表明铝质咖啡机在致癌物的产生等各个方面对环境的影响都远远低于塑料咖啡机。该结果对消费者进行产品选择和生产者进行改进产品结构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009年S2期 v.28;No.150 199-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K] - 邱素芬;杨绍斌;薛杨;
从锂离子正极材料LiFePO4的研究和发展来说明,应用环境友好材料对更好的实现循环经济有重要的作用。循环经济要求从源头上、使用中和排放时,能够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而LiFePO4正极材料的使用可以弥补之前正极材料的缺点,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的优势。因此,循环经济要求更多的环境友好材料的研究和应用。
2009年S2期 v.28;No.150 202-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3K] - 代军;
为解决我市林业有害生物危害严重的问题,该研究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及防治手段和措施,结合全地区现有林分状况和经营管理水平,逐步实现防治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和信息化的目标。
2009年S2期 v.28;No.150 205-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0K] - 马玲;刘志斌;杨玲;
为了使阜新市啤酒厂达到最优的清洁生产模式,本文对阜新市啤酒厂的清洁生产方案进行了筛选,着重从经济指标方面对清洁生产方案的中/高费方案进行了评估分析,找出了最优方案。最佳清洁生产方案的实施,将减少污染、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
2009年S2期 v.28;No.150 208-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0K]
- 吴祥云;邹德军;王杨;
为探讨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特征,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辽西地区朝代小流域主要土地利用方式(坡耕地、梨园、林地)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土壤孔隙度、渗透率变化由大到小的次序为林地→梨园→坡耕地;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养分含量由大到小次序为林地→梨园→坡耕地。这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人类耕作活动、对土地的劳力与经济投入不同密切相关。林地受人为扰动少,因而土壤质量高;梨园、坡耕地受人类耕作活动影响大,但因梨园经济产出效益较高,农户对土地的投入相应较高,使得柑梨园土壤质量高于坡耕地土壤。
2009年S2期 v.28;No.150 21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0K] - 李海燕;潘德成;
为了解决土壤侵蚀制约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环境问题。采用野外调查综和分析方法研究该问题,侵蚀沟径流冲刷是土壤侵蚀产沙的主要来源。论述了中国土壤沟蚀研究的主要方法,分析了土壤从细沟侵蚀—浅沟侵蚀—切沟侵蚀—冲沟侵蚀的演变机理,评述了细沟侵蚀、浅沟侵蚀、切沟侵蚀的研究进展,提出沟蚀过程中有待加强的研究领域,对科学地指导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009年S2期 v.28;No.150 214-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3K] - 卢慧;张丹丹;丁瑞军;
以地处辽西北地区的彰武县章古台风沙地为研究对象,选择4种利用模式对土壤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0~40 cm土层范围,天然荒草地和大扁杏×麻黄的土壤紧实度高,不利于植被的生长;大扁杏×麻黄与大扁杏×玉米两种模式表层土壤水分变化明显,天然荒草地表层渗透速率最低,不利于固沙植物根系在此层对水分有效利用;天然荒草地有机质积累较多,其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其他两种农林混种地有机质含量没有较高的积累趋势。
2009年S2期 v.28;No.150 217-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0K] - 张娜;段海侠;于立忠;姚立海;方海霞;
为了研究水肥耦合对细根形成的影响,对水肥耦合条件下细根形态的变化进行了综述,分别通过细根形态主要指示指标:直径,根长,比根长在水肥耦合条件下的不同反应,来分析细根形态的变化规律和原因,并对细根形态的研究现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2009年S2期 v.28;No.150 220-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8K] - 段海侠;李靖;
介绍了莫古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该流域自治理以来,综合考虑到土地利用、地貌部位、空间结构、措施类型以及治理与开发等问题,合理地安排农林牧各业用地,布设各项水土保持措施,使林草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多层次、多防线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并对治理后产生的效益进行了初步分析,可为类似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借鉴。
2009年S2期 v.28;No.150 223-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9K] - 刘宝勇;刘珊依;范军富;
结合阜新海州露天矿排土场土地复垦工作的进行,通过现场调研与测试,分别对排土场区域不同生态类型条件下的气温、地表温度、地温、土壤水分等实际情况进行了观测,进一步分析得出排土场植被恢复后的小气候变化的生态效应得到明显改善。
2009年S2期 v.28;No.150 226-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9K] - 孔涛;吴祥云;刘璇;张楠;丁瑞军;
菊芋块茎中含有丰富的菊糖,菊糖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理保健功能。以菊芋块茎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和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提取液与乙醇比4个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菊芋菊糖热水浸提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0、温度90℃、浸提时间120 min、提取液与乙醇比1:4。
2009年S2期 v.28;No.150 229-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7K] - 刘心玲;雷泽勇;姜涛;刘聪;
通过土钻法对章古台沙地不同乔木植被定位监测,分析土壤水分变化情况。得出结果:不同乔木林类型的土壤含水量在不同时期各不相同。土壤水分的季节性变化是降雨和植物生长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雨季,2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最小的是油松林地,雨季土壤含水量为2.7%
2009年S2期 v.28;No.150 231-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8K] - 吕刚;张由松;徐永清;
针对水土保持产业化经营方式面临的新课题,采用分析的方法,从水土保持产业化的内容、目标及意义等方面阐述了水土保持产业化的概念和内涵,提出资源、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利用理论是实现水土保持产业发展的前提,劳动价值理论是实现水土保持产业化循环发展的必要条件,资源经济学理论是实现水土保持产业化内部资源配置的核心,人力素质理论是实现水土保持产业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
2009年S2期 v.28;No.150 234-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9K] - 闫晗;
针对土壤质量评价是土壤质量研究的基础问题,通过概述生物学指标(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土壤酶活性)在矿区侵蚀土壤研究中的应用,阐明土壤的生物学指标对土壤质量的生物指示功能。在总结、分析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为客观地评价土壤质量,提出了矿区侵蚀土壤研究工作的建议。
2009年S2期 v.28;No.150 237-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3K] - 王君;王东升;
针对植物根系分泌低分子量有机酸是活化土壤难溶性矿物质养分的重要物质,对土壤性质及土壤物质转化有重要影响等问题,采用试验方法,根据各种低分子量有机酸的理化性质,建立了低分子量有机酸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检测条件:Waters Nova-pak 5μC18 150mm×4.6mm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磷酸调pH=3)=10/90(V/V),检测波长215nm。结果表明,方法灵敏可靠,样品加标回收率为88.2~101.9%,标准偏差0.0095~0.0236,变异系数为1.78~4.77%。
2009年S2期 v.28;No.150 240-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2K] - 张丹丹;潘德成;
为了研究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控制水土流失效果,通过分析露天煤矿排土场水土流失类型及危害,针对排土场的平台侵蚀区、边坡侵蚀区和坡脚沉积区的侵蚀特点,从植被控制水土流失的角度出发,提出露天煤矿排土场3种主要植被配置类型,即平台植被配置类型,边坡植被配置类型,坡脚沉积区植被配置类型。评价了植被配置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未来研究重点与方向。
2009年S2期 v.28;No.150 243-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5K] - 张志玲;郭成久;范昊明;
利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坡度、不同降雨强度下径流小区的径流、泥沙与磷肥输出特征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降雨强度下,径流中磷素质量浓度随时间递减,而泥沙中磷素质量浓度随时间递增,且雨强越大,磷素质量浓度越大;在不同的坡度下,径流中磷素质量浓度随着坡度增大而增大,在20°与25°之间存在转折点,泥沙中磷素质量浓度随坡度增大而增加的规律十分明显,这与径流中磷素随时间变化情况恰好相反。
2009年S2期 v.28;No.150 245-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2K] - 邹德军;
对辽宁东部岗山地区水土保持林不同生态环境昆虫分布情况的初步研究,选择了路边、水边、针叶林、阔叶林,灌木林五个生境为研究对象,以科为最小分类单位,个体数量为参数,共记述标本9目,52科,601个。结论得出昆虫最在水土保持林中适宜生境为阔叶林,同时列出各生境优势目,优势科、特有科。为水土保持林害虫防治及昆虫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009年S2期 v.28;No.150 248-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7K] - 李晓丹;张正夫;
该项研究以辽宁省阜新市矿区排土场为研究对象,依据恢复生态学、水土保持学、土壤学等理论,在分析排土场的立地条件基础上,深入系统地研究排土场的土壤改良效益。根据排土场土地复垦及景观规划目标以及排土场植被配置原则,详细分析了土地复垦与规划所带来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2009年S2期 v.28;No.150 251-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0K] - 王杨;吴祥云;姜涛;
针对人口的急剧增长,水资源匮乏及土地沙化等自然灾害加剧土地生产力下降问题。通过对章古台沙地2种典型生态修复模式即林果药、林果草模式土壤生态系统演变效果的定点观测研究,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试验分析不同生态修复模式下对土壤化学性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意在更好的说明两种生态修复模式的土壤改良效果。结果表明:林果草生态修复模式土壤改良效果好于林果药模式,林果草模式土壤含氮量最高。
2009年S2期 v.28;No.150 254-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5K] - 孙伟光;吴祥云;
针对农村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苇子沟乡土地整理项目为例,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农民增收潜力等进行了定量对比分析,并对研究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进行了定性分析。研究表明:通过土地整理,可使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了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生产成本降低,生存环境得到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该项研究对新农村建设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2009年S2期 v.28;No.150 256-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5K] - 王东升;王君;
低分子量有机酸作用下含钾矿物和土壤钾的释放是酸性水解和络合溶解双重作用的表面化学反应过程。草酸具有较强的酸性水解和络合能力,活化钾的能力最强,能够有效地活化土壤矿物钾。苹果酸、酒石酸、柠檬酸、乙酸和乳酸亦可有效地促进自云母和钾长石的分解,但受土壤物质组成和土壤颗粒表面作用的影响,活化土壤矿物钾的能力比较低。
2009年S2期 v.28;No.150 259-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4K] - 朱朝辉;
为探讨荒漠化地区不同立地条件下树木适应干旱的能力,研究了章古台沙地主要固沙造林树种的蒸腾强度在不同时期的变化。通过对章古台沙地樟子松、小叶杨的蒸腾强度的研究,发现树种蒸腾强度的大小与树种的抗旱性密切相关。树木蒸腾强度和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樟子松的蒸腾强度在不同时期均低于小叶杨。樟子松更适宜在章古台地区栽植。
2009年S2期 v.28;No.150 262-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3K] - 李静;邹德军;
由于城市环境的不断破坏,所以有必要建设生态结构合理、生态服务功能高效的城市生态系统。从城市森林建设的重要性入手,提出了建设生态化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进而分析了城市森林建设的标准、作用,探讨了我国今后城市森林建设的主要内容,为构建一个个生态化城市提供理论依据。
2009年S2期 v.28;No.150 265-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0K] - 谷杨;丁瑞军;赵军;
通过沙区林农复合经营连续4年的试验,得出林农复合系统能有效改善微生态环境,使系统内光、热、水资源得到重新分配,系统生产力的提高主要来自资源共享增益和林木生长增益,系统内水分利用效率一般比旷野农田提高10.3%~15.0%。林农复合经营能满足社会的多样性要求,实现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增强抗灾能力。
2009年S2期 v.28;No.150 268-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2K] - 雷泽勇;刘心玲;刘聪;
半干旱沙区土壤水分对植物的成活与生长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植物种类区土壤水分的调查分析表明,不同植物种类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别.沙区地下水位深,土壤水分主要依靠降雨补充,固沙植物的生长明显地影响了土壤水分供给量,乔木林地的土壤水分状况最差,灌木树种对深层土壤水分消耗少.荒地的土壤水分状况最好.在半干旱沙地建立人工植被过程中,应依照土壤水分状况配置植物种类。
2009年S2期 v.28;No.150 271-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1K] - 王颖杰;武文波;纪洋;
为了对阜新矿区生态安全问题进行评价,运用模糊数学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并研究得到的模糊矩阵。结果表明:根据模糊矩阵得到的结果,对照标准分值,得出阜新矿区土地复垦的生态安全性较高,说明该矿区土地复垦的生态安全性高。该方法对矿区土地复垦生态安全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09年S2期 v.28;No.150 274-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2K]
- 孙玲;李鸿岩;
为了在大流量安全阀实际制造之前对其性能、行为、功能进行分析和评估,首先采用Pro-E建立大流量安全阀模型和液压支架用液压缸模型,再运用ADAMS/Hydraulics模块建立液压控制系统,然后将两者结合起来设计出大流量安全阀试验系统。运用该系统能较好地对设计出的大流量安全阀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运用该方法很好的验证了大流量安全阀的最初设计参数的正确性,并达到产品生产的最优目标。
2009年S2期 v.28;No.150 27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8K] - 赵慧磊;钱才富;
应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某大型外压储罐进行屈曲分析,得到非线性屈曲分析的临界失稳外压只有特征值(或线性)屈曲分析结果的70%~80%,说明了线性屈曲分析不能用于工程实际。同时,研究了初始缺陷对非线性屈曲分析临界失稳外压的影响,发现缺陷大小与临界失稳外压成线性关系,因此标准规范中对大型储罐的设计制造误差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2009年S2期 v.28;No.150 280-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 张瑞禹;
为了使现今高填方路基边坡或深挖方路堑边坡抗震设防达到统一化,完善化的抗震效果,更有效的确定设防目标。采用类比与归纳的方法,完善化了特殊地质结构边坡的抗震设防原则与抗震设计方法。得出基于国家边坡抗震设防标准设定高填方路基边坡或深挖方路堑边坡抗震设防原则和目标。从而使多措施综合性的治理成为未来特殊地质边坡抗震设防的基本原则,能更有利的使边坡的抗震设防系统化。
2009年S2期 v.28;No.150 283-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8K] - 路畅;李成全;王碧珺;
为了小型风力发电达机达到微风启动,强风制动的特点,对发电机叶片结构形式采用偏心轴式设计。首先叙述了偏心叶片的设计机理和特点,其次基于空气动力学基本理论,在一定简化条件下,推导出水平式风力发电风速和风压的计算关系式。以此为基础首次计算得出带有新型偏心轴叶片的小型风力发电机切入风速、切出风速、额定转速、最优偏转角度、偏心距等重要技术参数。该结果为小型风力发电机偏心轴式叶片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意义。
2009年S2期 v.28;No.150 286-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 张宛君;邰英楼;
为了研究影响煤层气井产量的主要因素,利用有限元方法分别对单井、多井开采煤层气以及考虑源汇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考查多井开采煤层气时引起的井群干扰对煤层气压力场的影响,结果表明:离中心井越近的井,对产气量越有益。该成果对实现我国煤层气的规模开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2009年S2期 v.28;No.150 289-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0K] - 马壮;谷琳;李智超;
采用热化学反应法在Q235钢表面制备具有保护性的Al2O3基陶瓷涂层。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陶瓷涂层在600℃有新相产生,增强了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力。扫描电镜结果表明:陶瓷涂层比较均匀致密,涂层与基体之间已无明显界限,涂层与基体结合良好。浸泡腐蚀试验结果表明,陶瓷涂层显著的提高了基体在各种腐蚀介质中的抗腐蚀能力。
2009年S2期 v.28;No.150 292-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 刘东;刘海卿;
为了更好地研究该结构体系的震害规律,分析结构破坏机理以及抗地震倒塌能力,运用LS-DYNA软件对底框多层砌体结构进行了由损伤至倒塌破坏的全过程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底层结构破坏,造成上部结构失稳,最终导致结构整体的倒塌,仿真结果和真实倒塌过程吻合较好。该成果利用模拟的可视化再现地震时建筑结构的倒塌过程,确定建筑结构的薄弱环节,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09年S2期 v.28;No.150 295-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 王奇;刘海卿;
利用形状记忆合金(SMA)丝的超弹性滞回耗能能力和形状记忆效应与加载频率无明显关系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新型SMA-粘滞阻尼器,用ANSYS软件对一个五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分析,并研究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时程反应。通过模拟得出,SMA-粘滞阻尼器是一种有效的减震装置,将它应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中,能够有效地的减小结构的位移、加速度的时程反应,使结构的地震响应明显降低。
2009年S2期 v.28;No.150 298-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