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伟;
为了研究造成大面积顶板向采空区快速运动形成气体灾害的原因。通过采用对综放采场覆岩结构形成条件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综放采场覆岩大、小结构的概念,分析了综放采场覆岩结构失稳的几种形式,对覆岩结构失稳引发冲击性灾害的机理进行了探讨,采场覆岩大结构的瞬时失稳是造成大面积顶板向采空区快速运动形成气体灾害的根本原因。该结论可以作为开采期间的地压控制和采空区回采结束后的安全封闭设计的依据和参考。
2010年01期 v.29;No.153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0K] - 李振华;戎涛;徐高明;
为了得出岩爆与应力分布状态之间的关系,为制定合理的岩爆预防及治理措施提供依据,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岩爆巷道的围岩应力状态。结果表明:非均匀薄壁应力现象的存在,是掘进工作面岩爆频发的重要原因;对于硬脆性的围岩体,在受到扰动时,由于巷道围岩体内的应力集中峰值距离巷道表面距离较近,应力集中峰值就可能超过岩体破坏的极限强度,从而使岩石突然破坏,发生岩爆现象。该成果对岩爆的预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2010年01期 v.29;No.153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5K] - 严国超;段春生;马忠辉;
为了解决蹬空开采中如何有效的对下组煤采空区上覆岩层进行矿压监测。在采矿工程中,运用声发射技术来监测、预报煤矿的冲击地压。声发射技术是一种实时、连续的岩(煤)体声发射监测技术,最初主要应用在地震监测方面,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应用,中国声发射监测技术取得了很大发展,在矿压中的应用已达到了实用阶段。通过对声发射技术的理解,结合采矿工程中关键层理论,将其应用到蹬空开采中。首次提出了监测层和蹬空开采声发射模型,并以工程实例进行了分析研究。该成果对采矿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2010年01期 v.29;No.153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2K] - 肖江;王金安;索永录;
为了防治急斜煤层浅部综放开采出现的矿震灾害及深刻理解其机理,采用物理相似模拟实验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急斜煤层浅部矿震机理为单个煤柱失效后,进而引起采场煤柱连锁失稳,最终导致巨厚覆岩大面积垮落,产生矿震,其本质是空间结构失稳造成,由此提出"空间结构破坏型矿震"观点;结合生产实际,提出控制此类矿震的关键在于控制综放段上覆浮矸厚度,留设足够厚度的隔离煤柱和提前预爆破顶板的防治措施。
2010年01期 v.29;No.153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1K] - 赵老生;
针对高韧性煤的弹性模量小且抗拉强度大,冒放性较差的问题,通过有限元软件LS-DYNA2D,对封闭煤体中爆炸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顶煤的炮孔孔径的合理选取是改善高韧性冒放性较差的关键,煤体中质点压应力随着径向半径增大与时间的推移迅速减小的规律。离爆心近处,质点的压应力很大;离爆心远处,质点的压应力较小。得出了采用大药卷是改善高韧性冒放性较差主要途径。从而为改善高韧性冒放性较差的爆破参数优化提供了了一种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
2010年01期 v.29;No.153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3K] - 陈国强;刘力强;刘培洵;
为了能观测到岩石变形产生的微弱的电磁信号,需要建立一套相应的实验观测系统。典型岩石实验表明,在考虑到变形电磁实验的种种特殊要求,认真选择观测设备,并进行了严格误差校正之后,可以获得可靠的岩石变形过程的电磁辐射信号。并且在机械振动激发条件下,无论岩石是否含有石英,都会产生足够强的电磁辐射信号。但是其中,石英晶体的敲击电磁信号最强,频率最高。该结果对研究地震的电磁现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2010年01期 v.29;No.153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4K] - 汤雷;蒋金平;
在对比分析工程实测值和计算值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了围岩峰后大变形计算值出现显著偏差的问题;通过对比分析实际围岩和本构实验峰后阶段试块裂缝开展过程和特点,提出峰后阶段本构实验出现失真的问题;在分析岩石力学实验发展过程的基础上,与第一次失真相比较,提出了本构实验的第二次失真;在分析实际围岩大变形及其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阐明围岩变形过程和支护承载过程不能相互协调是当前支护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遵循支护与围岩协调承载的基本原则,构思了一种新的衬砌结构形式。
2010年01期 v.29;No.153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8K] - 刘新强;
为了有效解决莱新铁矿复杂地质条件下、矿岩破碎、裂隙水发育矿体开采问题。提出了六边形采场结构阶段充填采矿方法,并应用2D–σ数值分析系统对其采场结构稳定性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六边形采场结构与矩形采场结构相比,能够较好地适应应力转移规律;对六边形采场结构不同结构参数下的应力分布、变形特征及塑性区大小等进行了数值分析。六边形采场结构是一种稳定结构;在莱新铁矿的模拟过程中,其采场围岩及充填体未出现较大拉应力和塑性区,证明该方法在莱新铁矿的可行性;并提出了该方法在莱新铁矿应用的最佳结构参数,该方法对类似条件矿山开采具有参考价值。
2010年01期 v.29;No.153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2K] - 杜维甲;肖迅;
为了解决煤层气井开发过程中煤层污染造成产量下降的问题,对煤层气井采用水力喷射径向钻孔技术进行解堵。水力喷射径向钻孔技术在阜新刘家区L30井应用,对该井太下、中间煤层进行水力喷射,共喷射14支,总长1065.1m,日产量由喷射前的200m3上升到2400m3,结果表明该项技术具有超深射孔能力,可以解决近井带污染,有效沟通渗流通道,实现煤储层的解吸-扩散-渗流,以达到煤层气井增产的目的。该成果为煤层气开发提供了一项新的增产措施。
2010年01期 v.29;No.153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9K]
- 秘金钟;蒋志浩;谷守周;
为了解决高精度定位中的卫星轨道粗差判别问题,采用轨道积分方法和轨道拟合方法,重点分析了卫星精密星历SP3文件的轨道积分精度,利用对卫星轨道加入不同粗差的计算方案,讨论了轨道积分的精度以及其对定位的影响,研究了利用卫星轨道积分精度实现完备性监测的方法。结果表明:通过卫星轨道积分精度的方法,可以反映卫星的粗差信息并予以将粗差卫星剔除;当剔除粗差卫星后,精密单点定位精度提高;当对正常卫星加入粗差,且随着加入粗差的增大,卫星轨道积分精度越来越差。该成果对完备性监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2010年01期 v.29;No.153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9K] - 王红;李霖;张晓通;朱海红;郑新燕;
为了解决数图转换过程中要素之间的关系,基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根据现有居民地分类情况,总结了数字制图环境下居民地与道路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依比例尺、半依比例尺及不依比例尺居民地和道路之间的关系;结合国家1:250000和1:50000基础地理信息及不同比例尺数据采集成果,详细给出了不同情况下居民地和道路之间关系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调整图层显示顺序、删除重复采集数据及移位等;基于Vc++和Oracle数据库,就国家1:250000和1:50000中居民地和道路之间关系的自动处理进行了实验。实验表明,利用此方法,对同类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0年01期 v.29;No.153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8K] - 丁克良;沈云中;欧吉坤;
针对在直线拟合中,因变量选取不同拟合的结果有差异现象,提出采用整体最小二乘法进行直线拟合。文章在分析直线方程特点的基础上,采用EIV模型描述直线方程,在解算中根据系数矩阵的特点应用QR分解分为将方程两部分,采用了混合最小二乘法求解。理论分析和实际计算结果表明,整体最小二乘法顾及了因变量和自变量的误差。拟合精度高于普通最小二乘法,采用整体最小二乘拟合直线,整体上优于普通最小二乘法。
2010年01期 v.29;No.153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2K] - 郭秋英;徐遵义;
为准确解算仅有少数几个历元的GPS载波相位观测数据的病态定位方程,将GPS快速定位的病态法方程求解问题转化为一个函数优化问题,应用遗传算法求解病态方程,避免了法方程的求逆运算,从而可以得到参数的近似最优解。实验表明,通过设计合适的适应度函数、确定合理的初始种群范围并选择合适的遗传算法运行参数,可使GPS快速定位病态方程参数浮点解的精度得到大大提高,接近参数正确值,有利于快速固定模糊度。该成果对于缩短GPS定位时间、提高GPS定位精度具有一定的意义。
2010年01期 v.29;No.153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5K]
- 马琳;王清;原国红;
为了揭示季节性冻土中地下水的运移规律,在长春进行了为期5个月的现场冻深、含水量、地温观测,同时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并建立模型分析水的运移规律。结果表明:导热系数随着温度的降低略有增大,但增率很小,当温度变化1℃,导热系数的变化在1%左右,所以计算中可忽略温度变化对导热系数的影响,并且需要加入一个过渡函数来防止数值模拟过程中的不收敛问题。改进后的数值模拟方法可以正确揭示冻土中水分迁移的规律,并进一步指导工程实践。
2010年01期 v.29;No.153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0K] - 洪雷;
为了利用石墨水泥砂浆注浆钢纤维混凝土检测梁构件内部损伤,采用三根素混凝土梁对GISFCON的拉敏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GSIFCON与钢筋混凝土梁叠合的方法,测定在不同应力作用下,梁构件破坏过程中GSFICON的电阻相对变化,来监测梁构件内部损伤情况。试验结果表明:GSIFCON材料的拉敏性能要高于其压敏性能4倍以上。在不同应力作用下,梁构件受拉区GSIFCON的电阻相对变化始终与梁构件损伤过程保持一一对应关系,可对梁构件损伤进行检测。研究结论为GSIFCON在智能结构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0年01期 v.29;No.153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0K] - 张丽娟;韩江;李彰明;
为了保证广州南沙泰山石化一期淤泥地基处理工程的质量,采用现场试样的方法,对动力排水固结法处理淤泥土地基的关键技术—动力工序和排水系统的设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深厚淤泥地基,水力吹填粉细砂作为强夯垫层时,在设置合理的竖向和水平排水系统的基础上,宜采用低能量"少击多遍,逐层加固"的动力施工工艺,每遍点夯的夯击能量应控制在1000(kN·m)内。加固后的土体物理力学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整体加固效果很好。该成果对类似的软土地基处理工程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2010年01期 v.29;No.153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8K] - 李长雨;刘寒冰;魏海斌;
为研究含水量对粉煤灰土特性的影响,采用试验分析的方法,得出了粉煤灰土(1:2)抗压强度随含水量增加平缓降低,含水量在15%~23.5%范围内的抗压强度都大于150kPa;粉煤灰土(1:2)在不同含水量下的破坏应变接近于5%;粉煤灰土(1:2)的变形模量随着含水量增加而降低;不同的含水量下灰土比为1:4、1:2和1:1的抗压强度都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小,但灰土比为1:2时抗压强度均高于其他两种情况。利用无重复两因素方差分析了粉煤灰土特性的影响因素,得出含水量对粉煤灰土的抗压强度影响显著,含水量对粉煤灰土的变形模量影响显著,灰土比对粉煤灰土的抗压强度影响更显著。该成果为粉煤灰土在工程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010年01期 v.29;No.153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6K] - 石永久;奥晓磊;王元清;施刚;
为了得到钢框架组合节点抗弯承载力的计算方法,采用"组件法",借鉴已有对各组件承载力的研究结果,计算抗弯承载力时考虑了包括钢梁柱屈曲、混凝土局部受压、腹板抗剪、栓钉剪切等因素对节点承载力的影响。根据足尺试验中组合截面应变分布特征,用两种方法推导出栓焊连接组合节点正负弯矩承载力公式。与现有试验数据的比较说明,公式可以较准确且偏保守地计算节点抗弯承载力,方便于设计应用。
2010年01期 v.29;No.153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5K] - 柳春光;贾玲玲;李会军;
为了解决悬臂型桥墩结构在输入信息未知条件下的物理参数识别问题,采用将松弛法与改进的全量补偿算法结合起来的算法,通过对参数的离散化,对输入未知条件下的一悬臂型桥墩结构的多个物理参数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无噪声条件下,结构各物理参数识别精度较高;添加不同噪声后,由于Rayleigh阻尼中质量和刚度阻尼系数的数量级差别较大,以致质量阻尼系数的识别结果相对误差明显较刚度参数大,但均在精度要求范围之内。该改进的算法不仅理论上更加完善,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识别精度和一定的收敛速度,为弯曲型结构物理参数识别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思路,便于工程应用。
2010年01期 v.29;No.153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 朱正国;刘志春;孙明磊;陈明长;
为了解决目前在设计中尚无满足连拱隧道特点的围岩压力理论,特别是在浅埋偏压条件下围岩载荷估计偏差较大问题,应用岩柱理论求得塌落拱曲线方程,用作图法确定地形偏压临界覆土厚度,对偏压连拱隧道与非偏压连拱隧道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浅埋偏压连拱隧道地层主动偏压载荷和被动不均匀载荷确定方法及地形偏压情况下隧道支护结构的合理计算方法,并求得不同坡率、不同围岩级别条件下浅埋侧土体的弹性抗力系数的合理取值,为设计中偏压连拱隧道采用载荷结构模式计算时浅埋侧土体的弹性抗力系数取值提供参考。
2010年01期 v.29;No.153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7K] - 郑卫锋;苏荣臻;鲁先龙;程永锋;
针对微型桩在输电线路杆塔基础中的应用问题,采用现场试验方法,通过对软土地基中微型桩单桩、群桩的抗拔、水平、抗压现场试验,研究其载荷-位移特性、施工工艺等,以期为微型桩在输电线路中的应用提供设计依据。试验结果表明:二次注浆工艺能明显提高微型桩单桩的极限承载力,带钢管的微型桩能显著增强其抗倾覆能力。
2010年01期 v.29;No.153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7K] - 李宁;杨博;姜绍飞;
为了有效地管理大型复杂结构并减少各种灾害的损失,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结构易损性和连续倒塌展开研究已成为目前国际社会研究的热点。从结构易损性的基本原理入手,提出了一种基于构件重要性系数的结构易损性分析方法。它基于构件刚度的重要性系数,并通过其与冗余度的关系来求出各构件的冗余度,用结构的整体冗余度和构件的局部冗余度来搜索结构的失效模式,以此来寻找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并通过结构的应变能来寻找结构的最易损失效路径。最后通过一个五层钢框架算例来验证。研究发现,所提出的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
2010年01期 v.29;No.153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4K] - 张岗;贺拴海;周勇军;任伟;闫磊;
针对目前PC箱梁墩顶块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水化热导致出现裂缝现象,结合实际工程,综合考虑混凝土密度,比热容,热传导系数的温度时变效应,建立水化热温度冲击模型,采用单元生死技术和子模型技术对PC箱梁墩顶块水化热温度场进行空间数值仿真。经与实测数据对比说明:水化热温度冲击模型准确、实用;腹板与底板、腹板与顶板、腹板与横隔板交合处混凝土浇筑量较大,产生大量水化热,导致浇注温度很高;并向表面依次降低,由里及外温度梯度分布宽度逐渐小;采用单元生死技术能有效模拟混凝土箱梁分层浇筑或多层浇筑;子模型技术适合PC箱梁墩顶块局部精细分析,可解决单元划分所导致的复杂结构水化热热量传导梯度过大及阶跃现象。该成果对工程实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0年01期 v.29;No.153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3K] - 张天军;李树刚;陈占清;许满贵;
为了获得煤岩非Darcy流渗透特性,利用MTS-02型岩石力学试验系统采用全程位移控制对煤与瓦斯突出矿煤样进行了全应力应变过程数控瞬态渗透法试验。计算出煤样破坏过程中不同应变下非Darcy流渗透率、非Darcy流β因子、加速度系数及渗流稳定性指数,并给出发生渗流失稳所需的压力梯度。研究表明:该突出矿煤样的渗流稳定性指数χ的负值较多出现在峰值应力后并且其发生渗流失稳所需的压力梯度较大。
2010年01期 v.29;No.153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7K] - 武科;马国梁;李树忱;
针对不同级配的粉土、黏土,进行了粉土、黏土的击实特性试验和渗透特性试验研究,绘制了不同击实功作用下和不同级配粉土、黏土的干密度曲线,得到了不同击实功作用和不同级配的粉土、黏土干密度变化规律,探讨了不同压实度的粉土、黏土的渗透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级配的粉土、黏土中存在一个最佳击实功,并且在该击实功下,可获得其最大干密度;与此同时,黏土可以通过掺入粗颗粒改变其压实特性,而对于粉土,通过掺入粗颗粒改变级配,并不能有效地改变其压实特性;填土的渗透特性随着压实度的增大而呈现非线性变化。
2010年01期 v.29;No.153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8K] - 李雄威;孔令伟;陈建斌;郭爱国;
为了获得大气对膨胀土边坡的动态影响过程,在南宁对新开挖膨胀土边坡进行了现场监测,从湿、热两方面对大气影响深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含水量变化下的大气影响深度随季节性干湿循环而变大,但其变化滞后于温度;温度变化下的大气影响深度基本稳定,但"季节性影响深度"远大于"日影响深度";采取植被防护后,植被的蒸发、蒸腾作用,可减小温度、湿度的变动幅度,降低影响深度。可见,新开挖的膨胀土边坡需采取即时防护,植被护坡可有效降低大气对边坡土体的风化作用。
2010年01期 v.29;No.153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4K] - 孟春霞;杨士莪;李桂娟;
为了研究水声信道中组合声源辐射声场的分布特性,选择了一个具有一定空间分布的组合声源,把坐标系的原点从接收点转换到组合声源首部,以方便计算。设计了利用小生境遗传算法反演组合声源参数的技术路径,当组合声源匀速直线运动时,接收了声源与接收点之间水平正横距离不同的多个航次的声压数据,得到了利用一个航次及同时利用多个航次的近场声压反演出的声源参数;当组合声源的运动轨迹是曲线时,给出了不同信噪比情况下的参数反演结果。该成果对于分析水声信道中组合声源的声场分布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2010年01期 v.29;No.153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3K] - 刘霞;谭国焕;王大国;
针对滑坡涌浪灾害中波浪的产生和传播分析至关重要的问题,利用FLUENT软件平台,提出了边界造波的数值方法,并通过二次开发实现了二阶Stokes波的数值模拟。该边界造波法以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的Navier-Stokes方程和追踪自由面的VOF法为基础,借助FLUENT软件中的UDF功能定义了入射边界处波浪的速度和波形解析表达式,从而模拟了二阶Stokes波的产生和传播。计算结果表明,该数值水槽能有效可靠的模拟弱非线性波浪。这为后续模拟由滑坡涌浪所产生的波浪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2010年01期 v.29;No.153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 张文春;陈剑平;张丽;
为了评价三峡库区丰都县库岸稳定性问题,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对库岸稳定性进行非线性研究。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经过对整个输入模型进行训练学习检验,然后进行知识发现数据挖掘,找到一个能够把握全局的非线性评价模型。支持向量机评价结果与传统的公式法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和地质调查的情况基本相符,而且支持向量机评价结果精度更高。支持向量机较为理想的反映输入因素和输出结果之间复杂的映射关系。其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010年01期 v.29;No.153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6K]
- 娄翼来;李琪;孟凡祥;姜思维;梁文举;
以沈阳南部沿城乡梯度的3个代表性样区土壤为对象,研究了表层土壤的重金属与酶活性的变化及关系,为土地城市化利用下的重金属污染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亦为城市绿地和郊区农田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指导。研究结果表明,沿城乡梯度土壤重金属铜、锌、铅的全量及有效量总体呈递减趋势,内梅罗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土壤重金属的单项及综合污染程度均表现城区高于郊区高于农村;土壤的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则均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表明其对重金属胁迫的可能响应。相关分析表明,城市化条件下土壤的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可以作为土壤铜、锌、铅污染的评价指标。
2010年01期 v.29;No.153 1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4K] - 邢贞相;芮孝芳;刘方贵;冯杰;
针对通常水文预报过程参数的不确定性问题,利用贝叶斯理论,结合自适应采样的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方法来研究Nash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并进行概率洪水预报。实例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充分利用已知的后验信息获取Nash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得到其后验分布。根据获得的参数后验分布可实现概率洪水预报,同时给出各时刻洪水流量的均值和方差的预报值,为估计各种防洪决策的风险提供了依据。
2010年01期 v.29;No.153 147-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3K] - 姚淑华;刘丹;石中亮;
以粉煤灰和硝酸铁为原料制备了粉煤灰/水合氧化铁复合吸附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吸附剂进行微观形貌观察,采用静态吸附实验方法,分别用碱处理过的粉煤灰和粉煤灰/水合氧化铁复合吸附剂处理含磷酸氢根废水,得到了吸附等温平衡数据。用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未负载粉煤灰对磷酸氢根的吸附比较符合Langmuir模型,而粉煤灰/水合氧化铁复合吸附剂更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
2010年01期 v.29;No.153 15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 朱宁;娄翼来;颜丽;可欣;关连珠;
采用平衡液吸附法和NH4AC、EDTA溶液解吸法,研究了原土及其各粒级微团聚体组分(<10μm,10~50μm,50~250μm)对Cd2+的吸附解吸特征,为寻求有效控制土壤中Cd的环境行为的对策措施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表明,各粒级微团聚体组分对Cd2+的吸附能力随粒级的减小而增强,且都强于原土。原土及其各粒级微团聚体吸附Cd2+的机制及稳定性显著不同:Cd2+的络合及专性吸附比例均以小粒级(<10μm)微团聚体相对较大,对Cd2+的固定能力较强;其次为10~50μm粒级微团聚体和原土;大粒级(50~250μm)微团聚体相对较差。分析表明,原土及其不同粒级微团聚体对Cd2+的吸附能力及稳定性的差异,与其不同的比表面积和主要胶体物质(粘粒、有机质,游离氧化铁)的相对含量及组成有关。
2010年01期 v.29;No.153 15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0K] - 王国利;梁国华;何斌;王本德;
为了解决汛限水位动态控制域主要确定方法存在的问题,采用数学模型方法进行研究,提出考虑24h降雨预报的分级预泄法确定汛限水位动态控制域,即将有效预泄时间内的泄流量划分为不同的量级,然后基于预泄能力约束法的基本理念,确定该条件下的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域。该方法更紧密的结合了水库防洪调度的实践,可操作性更强。
2010年01期 v.29;No.153 159-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6K] - 张利红;李培军;徐成斌;陈忠林;李雪梅;
为了研究土壤介质中PAHs催化光降解作用,以多环芳烃苯并[a]芘和菲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纳米TiO2催化紫外光降解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机制。结果表明,土壤中PAHs光降解存在着PAH的光致电离、电子向O2的转移两种途径;在有催化剂TiO2存在时,催化剂光照后形成的电子、空穴能够氧化还原污染物,PAH的光致电离和电子向O2的转移引起的降解,共同完成了光催化降解土壤中的PAHs。
2010年01期 v.29;No.153 162-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3K] - 冯立品;刘红缨;路迈西;贾晋伟;
测试了河南田庄、河北邯郸、内蒙古(公乌素、平沟、老石旦)选煤厂原煤中的汞含量。发现田庄选煤厂原煤属于特低汞煤,邯郸和内蒙古的三个选煤厂原煤都属于低汞煤;通过对田庄、邯郸两个选煤厂原煤的筛分浮沉实验,研究了汞在不同粒度、密度煤炭中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随着密度增加,汞含量增加,而且汞主要分布在>1.8的高密度级脉石中,通过洗选可以分别减少这两个选煤厂煤炭中的汞含量50%和60%左右;并且发现两个选煤厂中汞含量与灰分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也说明了原煤中汞的赋存与矿物质密切相关。此研究进一步证明了,煤炭燃烧前洗选不但可以提高发热量,降低无机硫含量,也可以大幅度降低汞含量。
2010年01期 v.29;No.153 16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9K] - 岳岚;
为了建立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制定有序发展的CO2减排相关政策,分析了当前CO2排放的现状与国际减排的宏观调控政策,阐述了国际与国内低碳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基于当前CO2排放的现状,建立CO2排放量的动态预测模型,对CO2排放的动态规律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及发展CO2减排的调控模式—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和清洁生产机制,并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建议。
2010年01期 v.29;No.153 170-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