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俊;王云刚;陈新生;敬复兴;
为了分析煤与瓦斯突出前瓦斯涌出量时间序列的混沌动力学特征,对某矿突出前的瓦斯涌出量实测数据的时间序列进行了相空间重构,采用G-P算法计算了突出前瓦斯涌出量时间序列的饱和嵌入维数和关联维数,采用Wolf方法计算了最大Lyapunov指数。结果表明:突出前瓦斯涌出量时间序列是一混沌序列,具有混沌特性;对于研究的瓦斯涌出量时间序列,当嵌入空间维数m取6~7时,Lyapunov特征指数趋于稳定值0.074,即为最大Lyapunov指数LE1;可以应用混沌理论分析突出前瓦斯涌出量时间序列的非线性特征。为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2010年04期 v.29;No.157 529-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 赵全胜;李其廉;黄鹂;
为了模拟瓦斯解吸引起的煤基质收缩对煤层瓦斯抽放的影响,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建立了考虑瓦斯解吸影响的煤岩渗流应力耦合数学模型。并对Seidle模型不考虑有效应力对渗透率影响的缺陷提出了改进,开发了相应的数值计算程序,并对数值计算程序的可靠性做了验证。数值算例按考虑和不考虑瓦斯解吸影响两种工况分析了一个试井的瓦斯抽放过程,结果表明:瓦斯解吸诱发的煤基质收缩会较大提高煤岩的渗透率,在瓦斯抽放数值计算中应予以考虑;建立的改进Seidle模型能很好地模拟有效应力和瓦斯解吸对煤岩渗透率的影响。
2010年04期 v.29;No.157 53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 葛志强;王东;
为解决镇城底矿22409工作面尾巷支护问题,应用RFPA~(2D)软件对松软复合顶板条件下煤体-煤体巷道和煤体-煤柱巷道在不同支护方案时围岩的变形破坏特征和支护效果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松软复合顶板条件下,煤体-煤柱类型巷道相对于煤体-煤体类型巷道来说,围岩变形破坏严重,且支护难度大,应加大支护强度。该成果为确定和优化锚杆-锚索支护主要参数提供了依据。
2010年04期 v.29;No.157 537-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6K] - 何峰;于宗孝;郑国锋;
针对在长期复杂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各种荷载作用下,土石坝容易产生安全隐患的问题,针对四合水库坝体除险加固工程中坝体进行了初步设计,并分别应用两种方案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单元法对坝体在多工况下:校核水位、设计水位、正常水位以及水位骤降条件下进行抗滑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应用有限元法更能反映坝体的稳定性情况,该研究为同类坝体的安全鉴定、加固提供借鉴。
2010年04期 v.29;No.157 541-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8K] - 李钢;马丕梁;樊少武;张丑宏;王海波;
为了解决国内大多数高瓦斯矿井由于煤层透气性较低,抽采钻孔的封孔质量不高而引起的瓦斯抽采体积分数偏低,抽采量偏小的问题,采用现场试验的方法,引入了水封巷道这一新型的瓦斯抽采技术。结果表明:该技术依据瓦斯不溶于水的特性,用水将抽采巷道中的瓦斯与通风巷道隔开,从而保证抽采钻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比较原有的抽采方式,能够显著地提高瓦斯抽采体积分数。水封巷道技术对于提高瓦斯综合利用效率,促进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0年04期 v.29;No.157 545-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 白越;王经明;
为了解决每层地板破裂产生微震,而监测震源是确定突水部位这一关键问题,采用微震监测技术在峰峰矿区梧桐庄煤矿进行了底板突水预测试验研究,发现微震规律符合煤层底板"递进导升"的突水机理。根据监测结果,反求力学参数,模拟开采,就可以预测下一步可能破裂或微震的发生部位,进而实现突水的预测预报。该技术对煤矿安全高效生产有重要的意义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2010年04期 v.29;No.157 549-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 阎海鹏;王新华;李国臻;张保国;
为有效回收急倾斜煤层开采时为保护巷道留设的煤柱,提高煤炭回收率和矿井经济效益,对长沟峪煤矿-140 m水平东一石门保护煤柱的开采进行理论研究和数值分析,实践成功地采出煤炭40余万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相似条件下保护煤柱的开采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具有借鉴作用。
2010年04期 v.29;No.157 553-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0K] - 刘光伟;白润才;吕进国;赵浩;
为了减少地质工程技术人员手工描绘剖面图,并能直接反映区域构造特征、煤层赋存情况以及地质体的空间特征,提出了一种在AutoCAD平台下基于三维地质实体模型进行任意剖切实体并生成地质剖面图的方法。此方法生成的地质剖面图更加准确、快捷真实地反映了矿床的基本特征,为分析地质构造,编制其他地质图件,进行采掘设计等提供基础依据。
2010年04期 v.29;No.157 557-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 闫洁伦;刘毅;吕国臣;
为提高煤矿瓦斯抽放效果,保证安全生产,根据某煤矿瓦斯抽放的实际条件,对钻场的钻孔数量与抽出量、钻孔预抽时间与抽放量关系进行统计分析与优化,得出了该煤矿每个钻场的钻孔数量应为30个左右、最佳抽放时间在18个月以内。该结果对提高煤矿瓦斯抽放效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2010年04期 v.29;No.157 560-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李小彬;任瑞晨;
针对辽西地区沸石矿产资源矿点较多,勘查及研究程度较低,不具规模性商业开发的现状,通过对辽西地区沸石矿床成因的研究,得出辽西地区沸石矿产的赋存严格受控于中生代火山喷发—沉积旋回中的中酸性火山岩,侏罗—白垩系的土城子组、髫髻山组和义县组的中酸性熔岩—碎屑岩段是矿产赋存最有利的岩性段;辽西地区的沸石矿产的成因可划分为火山熔岩型、火山碎屑岩型、火山-沉积岩型、沉积型和构造型五种成因类型,其中,前四种类型储量大、品位高,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是辽西地区沸石矿床的主要成因类型,而构造型因其矿床规模一般不大、且不稳定、质量不一、品位变化也大、工业价值较小,为次要的成因类型。该结果为辽西地区沸石矿产的勘探开发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2010年04期 v.29;No.157 563-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 陈绍杰;单丹丹;赵卫常;
针对遥感技术在土地覆盖分类中应用的重要性,以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选择传统的最大似然分类器、最小距离分类器和新兴的支持向量机分类器、以及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设计不同的分类判据特征组合,对不同分类器、不同分类特征组合的精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最大似然分类器、支持向量机分类器都具有良好的分类效果,综合使用多种特征作为输入可以提高分类精度,适合于研究区域土地覆盖分类。
2010年04期 v.29;No.157 567-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9K] - 安晓亚;孙群;严薇;
为了提高地理空间数据更新的自动化水平,将ECA规则和主动数据库的理念和技术引入数据更新。对各种地理事件的定义与描述做了重点研究,建立了地理事件逻辑表达模型。对更新条件与更新操作进行分类与描述,提出了GECA(Geo-Event-Condition-Action)规则驱动下的地理空间数据主动更新的执行模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提高空间数据更新的自动化水平。
2010年04期 v.29;No.157 571-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 李浩军;王解先;
为了解决经典的抗差估计方法中,由于常数项的选取使观测值的属性发生误判,影响最终估计值和迭代次数的问题,以和极大似然估计为准则,推导出一种新的抗差估计权函数,并从理论上论证了其特性。通过与经典的抗差估计方法相比较表明,新的估计方法不但具有较强的抗差性,并且能够弥补经典抗差估计方法存在的缺陷。该方法对于经典抗差估计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10年04期 v.29;No.157 575-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 杨帆;孔小勇;程光冉;江浩;杨文拓;
为了实现高效、高精度地获取相似材料模拟实验中待测点的瞬间数据,采用高分辨率数码相机联合T3经纬仪的方式。通过在模型框架上布置像控点,采用经纬仪空间前方交会法获取控制点坐标,在GIS专业软件ArcGIS下用控制点坐标纠正数码相机获取的模型照片,从而直接采集模型中待测点的坐标数据。通过工程实例验证,该方法较传统方法快捷、简便和精确。
2010年04期 v.29;No.157 579-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 李忠华;潘一山;
为有效预测与防治瓦斯煤层冲击地压,揭示瓦斯煤层冲击地压发生机理,建立了发生判据,并对瓦斯煤层冲击地压与煤和瓦斯突出的区别进行了阐述。瓦斯煤层冲击地压是在地应力和瓦斯孔隙压力综合作用下发生的,是固流耦合作用下发生的煤层冲击地压。瓦斯煤层变形破坏受有效应力的支配,孔隙压力抵消了部分地应力作用。由于瓦斯对煤物理力学性质影响,既有减缓冲击地压强度的趋势,又有增加冲击地压频度的趋势。瓦斯煤层冲击地压与煤和瓦斯突出的孕育过程是相似的,但发生过程和能量来源有很大区别。
2010年04期 v.29;No.157 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 杨爱武;杜东菊;张静娴;
为了研究吹填软土流变特性,通过三轴剪切以及三轴排水蠕变试验,建立了天津吹填软土Mesri经验蠕变模型。同时,利用实测数据对蠕变试验结果进行了灰色预测。结果表明:经验模型及灰色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都较接近,说明天津吹填软土蠕变可用Mesri模型进行预测,短期内灰色预测也是适用的,值得工程实践中参考。
2010年04期 v.29;No.157 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 张杰;
根据连续介质的流固耦合数学模型,推导了岩体介质的弹性力学相似条件和水的流体力学相似条件,确定了流固耦合相似模拟的准则。研制的以石蜡为胶凝剂的流固相似模拟实验材料,其耦合参数与原型相似,性质满足流固耦合相似模拟实验要求。通过神府矿区某矿1~(-2)煤层开采的流固耦合相似模拟实验表明,模拟所得出的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的运动破坏及裂隙演化规律与现场一致,潜水渗流规律和其它参数也与原型相似,进一步证明了实验材料的选取正确和耦合参数的确定合理。
2010年04期 v.29;No.157 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 高坤;段东;王继仁;冯小静;
针对煤体非均匀性Weibull分布理论和气固耦合的问题,利用RFPA~(2D)—GasFlow数值模拟系统,结合煤体中应力分布情况和突出破坏结果,分析不同透气性煤体瓦斯突出的破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透气性小于0.01 m~2/(MPa~2·d)时,煤体发生拉伸破坏,产生规模较大的瓦斯突出,形成一定形状的突出孔洞,瓦斯在突出中起主导作用;透气性系数为1 m~2/(MPa~2·d)时,煤体发生拉伸破坏,形成突出,此时剪切应力和瓦斯在突出中所起的作用相当;透气性大于10 m~2/(MPa~2·d)时,煤体发生剪切破坏,剪切应力在突出中起主导作用。
2010年04期 v.29;No.157 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 刘洪磊;杨天鸿;朱万成;于庆磊;
为了研究范各庄煤矿12煤层底板开采扰动下,裂隙形成、扩展到突水通道最终贯通形成突水的全过程,以范各庄水文地质条件为基础,建立了承压水上采煤的岩体水力学模型,应用岩石破裂过程渗流-应力耦合分析系统(RFPA~(2D)-Flow)模拟,通过对损伤区分布、应力场和渗流场的演化进行分析,揭示了开采扰动及水压驱动下完整泥岩底板由隔水岩层到突水通道的演化过程,对突水通道进行模拟定位,并对不同水压条件下含水砂岩层对底板突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12煤顶板突水问题取决与含水砂岩中的水压力,在假设隔水层厚度不变时,水压力与突水系数呈负相关关系,随着水压的增大突水越易发生。该研究对12煤底板突水预测与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0年04期 v.29;No.157 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 王建宏;
为了预测高校的收费标准,选取2006年全国高校综合排名前30的高校作为样本,通过对影响高校收费的6个主要因素的比较、分析与统计,得出各个因素的量化值,将该量化值用于BP神经网络收费模型的训练与检验中,从而建立一个相对优化、合理的收费预测、指导模型,为在教育政策改变的情况下,制定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培养要求的高校收费标准。
2010年04期 v.29;No.157 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 孙可明;李凯;谈健;
为了预测水平井产能和检验井壁稳定性与储层变形、流体渗流及井筒压降的耦合作用密切关系,考虑了近井储层变形和径向渗流及井筒内变质量管流流动的相互作用,建立了耦合力学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数学解耦,推导出孔隙压力解析解,主要分析了反映储层变形的物理力学性质非线性程度对孔隙压力和径向渗流对水平井井筒压力降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储层物理力学性质的非线性程度越明显,孔隙压力消散得越慢;计算井筒压力降时,应考虑径向渗流对主流流动的影响,且径向渗流对井筒压力降变化有较大影响;储层变形、径向渗流和井筒压降之间的耦合效应与非耦合效应差别较大,在实际工程中,不应忽略耦合效应。
2010年04期 v.29;No.157 582-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 景海河;高红梅;周莉;
为了研究地应力场、损伤对渗流场深部岩体的影响问题,从理论上分析了岩体渗流运动的基本规律,引入岩体变形过程中应力、损伤与透气性演化的耦合作用方程,建立了含岩体开挖过程固气-损伤耦合作用模型。应用该模型模拟分析了深部采动中岩体渗透性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开采过程上覆岩层应力增大、变形增大,岩体垮落现象明显,并伴随着岩体渗透性迅速增大,应用该耦合模型解决实际工程和现场实际观测结果比较吻合。
2010年04期 v.29;No.157 586-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 李守巨;上官子昌;孙伟;亢晨钢;
为了研究多孔岩土材料渗透系数与孔隙率关系,根据给定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孔隙率,随机生成表征孔隙和固体颗粒的有限元模型,模型中的材料参数和单元属性用ANSYS中的APDL参数化语言赋值。根据有限元随机模拟断面的流量分布和稳态渗流问题的达西定律,计算在不同孔隙率的等效渗透系数,研究等效渗透系数与岩土孔隙率之间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在孔隙尺寸不变的情况下,等效渗透系数与孔隙率成正比。
2010年04期 v.29;No.157 589-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5K] - 谢卫红;高峰;李顺才;
为了解决现有研究一般不考虑加载和加温的顺序,不论引起其热开裂破坏的加载历史如何,认为只要所加的载荷和温度值相同,其损伤演化过程和破坏强度将相同的问题。结合带扫描电镜的岛津SEM高温疲劳实验系统实时观测了石灰岩在不同加温和加载顺序下的热开裂破坏过程。从岩石微裂纹扩展的角度,计算不同加载顺序下其裂端能量释放率。理论与实验结果表明:岩石热开裂破坏受加载历史的影响,加温加载对岩石损伤破坏的影响是非线性耦合关系,高应力、低温和低应力、高温必须考虑其热-力耦合效应。岩石的热损伤是不可逆的,它会受加温历史的影响,在不同的加载顺序下其结果不同。
2010年04期 v.29;No.157 593-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 王光勇;余永强;张素华;刘希亮;
为了能够给平面爆炸应力波作用下地下洞室加固,利用试验和理论研究了在平面应力波的作用下,地下洞室动应力集中系数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当洞室受到拱顶正上方平面波作用时,洞壁各个位置都是产生压应变,拱顶至侧墙底部动应力集中系数先增加后减少,最大在拱脚处。当入射方向从拱顶向左侧偏移至水平方向,迎爆侧和其背爆侧动应力集中系数较小,与迎爆方向垂直的方向动应力集中系数较大,并且入射方向两侧的高应力集中系数的作用范围随着入射角度变化而不同,动应力集中系数也逐渐不以应力波的入射方向对称。这将对实际工程进行抗爆设计非常有意义。
2010年04期 v.29;No.157 597-6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 陈学文;崔瑶;田傲霜;金盛;
为实现城市快速路交通拥挤的及时消散,研究城市快速路系统拥挤疏散控制方法。该方法以控制区域内输入车辆数的变化及各入口匝道相连辅路排队长度的变化为研究对象,确定控制区域内入口匝道各自的调节率。通过实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缓解城市快速路主路的交通拥挤状况,而且避免了辅路因排队过长而造成的阻塞现象,实现了城市快速路主路及其相连辅路交通状况的改善。该成果可在交通工程实践中为缓解或消除城市快速路交通拥堵提供良好的解决对策。
2010年04期 v.29;No.157 601-6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 霍宝荣;张向东;高芳;
根据阜新地区的自燃煤矸石、粉煤灰两种工业废渣的特性,使用均匀设计理论设计试验方案,配制绿色混凝土空心砌块12组。根据检测结果、耐久性、经济性的要求,5~#混凝土空心砌块的配方为最佳配合比,工业废渣掺入量超过40%。使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抗压强度方程,证明该配方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利用BP网络预测了绿色混凝土空心砌块抗压强度,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所得最佳配方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2010年04期 v.29;No.157 605-6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 黄才良;朱静;
为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经济节省并且不破坏原悬索桥结构的加固设计方案,对南盘江悬索桥加固设计方案进行分析,采用有限元软件进行了大量的加固措施的研究计算,提出了基于"斜拉悬吊组合体系"的加固方案,以及粘贴钢板补强法和体外预应力加固措施。结果表明:此加固方案有效地提高了原桥的强度、刚度以及稳定性。该加固方案的提出,不仅使得南盘江悬索桥得到了加固,同时对同类桥梁的加固维修具有参考意义。
2010年04期 v.29;No.157 609-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8K] - 高永涛;丁录董;吴顺川;
为了深入了解高应力区岩爆机理、围岩失稳特征与应力场的变化关系,以黑石岭隧道岩爆为研究背景,运用强度准则理论分析、物理实验和三维应力场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研究发现,脆硬性岩体开挖卸荷后应力场σ_1、σ_3的变化态势对岩体破坏特征有直接影响,围岩σ_3值的增长抑制岩石的径向位移,造就应力场环向梯度的偏大,加上岩体聚集的较高的弹性应变能,是诱发岩爆的主要原因。掌握岩体岩性及破坏过程中应力-应变关系,研究分析开挖卸荷应力场的变化趋势,是预测判别岩爆及其发生位置的重要方法。
2010年04期 v.29;No.157 613-6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1K] - 杨爱武;杜东菊;赵瑞斌;刘举;卢力强;
为研究天津滨海新区吹填泥浆沉积特性,采用大型沉降柱进行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泥浆中土颗粒越细,泥水分界面下沉速度越慢;超静孔隙水压力随沉淀深度增大而增大;沉淀过程中阳离子由于交换减少,可加速泥浆沉淀;沉积后土颗粒沉积分选较明显。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吹填软上工程性质及相关地基处理奠定了基础。
2010年04期 v.29;No.157 617-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 刘晓立;司文静;王磊;
为了保证垃圾填埋场的安全可靠,垃圾填埋场的沉降规律一直是填埋场研究中的重要课题。采用层次法和关联度法对填埋场稳定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渗滤液流量是影响垃圾填埋场稳定化最显著因素之一;以沉降量值为分析因子的灰色理论对垃圾填埋场稳定化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沉降实测值在经历了增长过程之后逐渐趋于稳定,当时间积累足够长,预测值远远超过实测值,说明此方法适合于短期评价。
2010年04期 v.29;No.157 62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 王淑芳;杨智勇;李一男;
为了解决煤矿井下掘进巷道瓦斯排放问题,对瓦斯排放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建立了常规四输入单输出常规双模模糊控制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和BP神经网络方法分别计算四个输入之间的权值,利用组合赋权综合主观分析和客观计算的优点。组建了基于TI公司TMS320LF2407DSP与IPM相结合的瓦斯排放系统实验平台,实验结果以及现场测试表明:显示该控制系统具有现场适应能力强,调速性能好、便于维护、节能等优势。
2010年04期 v.29;No.157 625-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 梁敬东;郭建军;梁海洪;郭凤仪;
针对多目标遗传算法存在的局部搜索能力弱和易早熟的问题,采取理论分析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混沌局部搜索的多目标遗传算法(MOGA-CLS)。对按支配关系形成的第1、2层Pareto解进行混沌搜索获得更优解,并采用基于聚集度的聚类方法保持种群和Pareto解集的多样性和分布性。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地提高搜索效率。
2010年04期 v.29;No.157 630-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 伦淑娴;王申全;
针对网络控制系统中存在数据传输时延,以及由被控对象和控制器之间的不同步给系统所带来的稳定性问题,提出了鲁棒H_∞保性能控制器的设计方案。将时延的不确定性转换为系数矩阵的不确定性,在此模型基础上利用并行分配补偿,并根据H_∞鲁棒控制理论及线性矩阵不等式(LMI)方法,获得了网络控制系统的全局渐近稳定性及H_∞控制律存在的充分条件,同时提出了网络控制系统鲁棒H_∞保性能控制器的设计方法,仿真说明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010年04期 v.29;No.157 634-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 田洪现;杨维;
为实现矿山井下人员和机车的实时定位,从而提高矿山的生产效率,增强矿山安全防护水平,在无线局域网(WLAN)系统架构下,基于接入点(AP)的信号强度信息(RSSI),利用综合的无线定位算法实现矿山井下的实时定位的需求。通过实验证明,该方法实现定位精度在3 m以内,能充分满足矿山人员和机车定位要求,克服了当前矿山井下采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而仅能实现巡检功能的不足。
2010年04期 v.29;No.157 638-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 叶阳;刘昭度;王毅;张勇;
为研究ASR台架试验方法,分析了JF122C惯性试验台的试验原理和前轮驱动轿车的驱动过程。提出了在ASR台架试验中利用滚筒的法向载荷调节模拟不同路面状况的方法;应用能量守恒原理提出了ASR台架试验中等效模拟惯量的计算方法。通过实车和JF122C惯性试验台对比试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以上方法能够使台架试验较准确的对实际驱动工况进行模拟。研究结论对ASR台架试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0年04期 v.29;No.157 642-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 吕秀杰;韩跃文;
分析了刮板输送机动态特性控制原理,探讨了刮板输送机最优启动控制理论,并通过实例对输送机启动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控制启动方式有利于降低输送机动张力。对现有不同方式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最佳启动方式。从而使链条张力得到很好控制,可以有效减小张力的波动。
2010年04期 v.29;No.157 646-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 韩志仁;孙伟;许旭东;袁胜;
为了研究激光切割方法对切割件的影响,通过对激光切割后的十六组TC1板进行横向取样,采用金相显微镜的手段,研究了激光切割工艺对TC1钛合金切割热影响区显微组织的影响。热影响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非熔化区,另一部分是切割缝边缘的熔化区。结果表明:TC1钛合金的原始组织由等轴的α相和与之相间分布的黑色β相组成,其基本相由α相和β相组成。整个热影响区的组织由内向外晶粒逐渐变大。非熔化区明显比熔化区晶粒细小,组织特征为胞状晶,组织中的β相发生了马氏体转变,由初生的α相和针状马氏体组成。
2010年04期 v.29;No.157 650-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 张蕾;孙奇涵;董恩国;
针对汽车设计中存在某些不确定因素和对某些认识不确定性因素的敏感度问题,采用偏好函数法,全面考虑设计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应用偏好函数法建立了汽车前轮定位参数的稳健设计模型。其中,对于随机不确定性因素应用经典稳健设计方法集成;对于认知不确定性因素,例如个体性能偏好、权重、折中系数等主观因素,应用区间法集成。设计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提高了汽车前轮定位参数设计的稳健性能。
2010年04期 v.29;No.157 653-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 石宁;陆亦工;肖成勇;
为了解决在历史样本数据有限情况下,传统预测方法预测精度低以及支持向量机预测中人为选择参数的盲目性,结合遗传算法和支持向量机的优势,建立了进化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某型电铲发电机组的振动趋势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自动优化参数,提高了预测精度。该方法可应用到其他时间序列预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2010年04期 v.29;No.157 656-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李久会;郑冕;吴中立;孟凡顺;
为了研究C、N、V、Nb、Ti元素表面改性层行为机理,基于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EET),计算了钢件表面改性层及基体中相及相界面的电子结构参数的统计值,研究了改性层价电子结构参数统计值与钢件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表面改性层中n′_A越大,固溶强化效果越好,表面改性层的硬度、耐磨性越高;表面改性层中Δρ′越大,界面强化效果越好,表面改性层的硬度、耐磨性越高;表面改性层与基体间过渡层中n′_A、Δρ′的变化越连续,改性层与基体的结合越好。这些研究为钢件的表面改性提供理论依据。
2010年04期 v.29;No.157 659-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 金漫漫;
为了解决辽西北干旱风沙地农田抗旱增收的问题,用化学和农田试验的方法,对辽西北风沙区农田土壤的养分状况和培肥对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农田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21 g/kg、45.7 mg/kg、4.0 mg/kg、13 mg/kg,含量水平均较低。施肥试验结果表明:增施氮、磷肥对作物产量无明显的增产效果,增施钾肥有明显的增产效果,特别是干旱年份可增产45.6%~63.5%。说明在目前的施肥水平下,氮、磷养分已不是作物产量增加的主要限制因子,而土壤中有效钾质量分数的下降已经上升为主要限制因子。该区农业生产上应加大有机肥的投入,调整氮、磷、钾肥的施用比例。
2010年04期 v.29;No.157 663-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 吴祥云;陈梅;屈雯雯;曲兆宇;李红丹;
为了解决次生林合理经营问题,以辽东山区次生林3种典型性林窗为研究对象,对生长季初期林窗光环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窗的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日变化均呈单峰型,林窗沿南北轴和东西轴的各点所接收的光强度PPFD值,随林窗面积的增大而增加;林窗面积、位置对直射光指数(DSF)、散射光指数(ISF)、全光指数(GSF)均有显著影响(P<0.05),林窗的全光指数(GSF)与其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林窗面积、位置的不同,使其光环境发生改变,最终影响森林的更新。
2010年04期 v.29;No.157 667-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 李秉成;
通过对黄土高原中部的陕西富平剖面的地质调查、密集采样和31个样品的孢粉分析,显示了该地区全新世植被和气候环境的演化阶段。将孢粉图式划分为Ⅰ、Ⅱ、Ⅲ三个带分别代表早、中、晚三个时期的孢粉带:Ⅰ带为松—菊—香蒲组合带,以草本植物花粉占优势,针叶树植物花粉含量较高为特征;Ⅱ带为松—栎—蒿—环纹藻组合带,以乔木花粉增加,草本植物花粉减少为特征;Ⅲ带为栎—松—蒿组合带,以草本植物花粉增加,乔木花粉减少为特征。结果表明:早全新世植被为森林草原—干草原,气候干凉—干冷;中全新世植被为森林草原与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气候温暖半湿润;晚全新世植被为森林草原或疏林草原,气候干旱偏暖—温凉干旱。
2010年04期 v.29;No.157 670-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4K] - 吴统贵;虞木奎;张翠;成向荣;王臣;王宗星;
以潮间带不同高度(50 cm、100 cm)垄上海滨木槿(Hibiscus hamabo)和蜡杨梅(Myrica cerifera)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两物种光合特征对起垄高度的响应及其种间差异,为合理的起垄高度和优良消浪植物材料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发现,无论是高垄还是低垄,蜡杨梅光响应曲线弯曲度相对较缓,而海滨木槿相对较陡。高垄上两物种具有较小的表观量子效率(AQE)、暗呼吸速率(R_d)和较大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_(max))、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方差分析发现海滨木槿P_d、蜡杨梅AQE、LCP、LSP在不同起垄高度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可见,蜡杨梅在高垄(100 cm)利用强光的能力显著增加,而海滨木槿的光合特征却无显著变化。此外还发现,乡土树种海滨木槿P_(max)、LCP、LSP均显著大于引进种蜡杨梅,在潮间带显示出更强的生命力。
2010年04期 v.29;No.157 674-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 潘德成;吴祥云;李海燕;张丹丹;
为探讨煤矿区次生裸地边坡的稳定性,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阜新矸石山和排土场的土壤性状和抗冲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煤矿区次生裸坡土壤的不稳定因素较多,受环境影响极易发生次生地质灾害。其抗冲性最初较弱,随着时间的推移,抗冲性有增强趋势。与排土场相比,矸石山有机质含量偏高,植物恢复的营养因素较好。矸石山上坡位是工程措施治理的重点,中下坡位是植被恢复的重点。
2010年04期 v.29;No.157 678-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