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补白_待发表文章摘要预报

  • PCA-BP神经网络在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中的应用

    卢国斌;康晋恺;白刚;解丽娜;

    为对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进行准确的预测,运用主成分回归分析以及BP神经网络原理和方法,结合现场实测数据,采用多元统计分析软件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处理相关数据,研究了影响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影响因素间的相关关系并提取主成分,以确定BP神经网络中的输入参数,从而建立BP神经网络进行预测.并利用PCA-BP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了瓦斯涌出量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PCA-BP神经网络方法的预测值与实际值最大相对误差为2.820%,最小相对误差为2.036%,平均相对误差为2.357%,较其他预测模型有更高精度.对降低事故发生率和矿井延深水平的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2015年11期 v.34;No.207 1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 单轴压缩下原煤试件微震信号特征

    焦波波;潘一山;谭晓引;唐治;

    为降低和减少矿震所导致的事故和灾害,利用100KN液压万能试验压力机对原煤进行单调加载、分级加载、循环加载三种加载方式的单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加载方式下原煤震动信号的变化特征各不相同;原煤在加载过程中有少量微震信号,当加载到原煤破坏时微震信号最为明显,可以根据微震信号的强弱来判断煤岩的受力状况;三种加载方式下,煤样在破坏失稳前震动信号均存在一段沉寂区.

    2015年11期 v.34;No.207 1217-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9K]
  • 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指标的区间数关联决策模型

    杜婉萁;董子文;杨桢;洪林;

    为提高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指标选择和评价的准确性,并确保多指标评价体系的系统完整性及预测指标的区间连续性,更准确地指导现场突出预测指标的选定,根据灰色区间数关联决策理论,建立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指标评价与决策的加权三指标区间数关联决策模型,将3个评价指标共同引入模型作为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指标的评价标准,并充分考虑其属性和权重值,结果规范化处理即区间数关联度的计算,以区间数关联度最大为原则确定张集煤矿7#煤层最优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综合指标的区间数为[350,400],经过细化研究和评价得到相对最优加权三指标区间数关联决策区间为[370,380].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加权多指标区间数关联决策得到的相对最优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指标区间数是合理的.

    2015年11期 v.34;No.207 1222-1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K]
  • 矿井突水水源Logistic识别及混合模型

    冯亚娟;崔宁;王丹;

    针对矿井地下水混合度较高的突水水源识别问题,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原理和混合计算原理,建立焦作矿突水水源识别模型和混合模型.以实际数据作为训练样本,分别对它们进行分析与检验.研究结果表明:Logistic分析能有效建立混合度较低的突水水源识别模型,回估误判率较低;混合模型利用主成分分析分析结果建立四面体,损失较少的信息,可有效地确定地下水的混合比例,且利用示踪元素得到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总体误差相对较低.

    2015年11期 v.34;No.207 1228-1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9K]
  • 不同锚固方式边坡地震响应与动力有限元稳定分析

    王桂萱;刘道勇;赵杰;

    为探究地震作用下,边坡不同锚固方式支护效果的差异,考虑锚杆支护与锚杆+预应力锚杆复合支护两种锚固方式,建立三维边坡模型,分析边坡位移、加速度响应、以及锚杆的受力特征.按照平面应变问题考虑边坡稳定性,得到两种锚固方式下边坡安全系数时程曲线.结果表明:复合支护较锚杆支护可更有效限制边坡的变形和坡面峰值加速度PGA放大系数,两种锚固方式锚杆受力特性有所差异.相同地震动作用下,复合支护边坡安全系数较锚杆支护得到提高.

    2015年11期 v.34;No.207 1234-1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8K]
  • 层次分析法的海底隧道盾构施工风险评价

    王公忠;刘星魁;李凤琴;

    针对台山核电站海底隧道泥水平衡盾构施工中要穿越不良地质体及地层结构界面的风险因素,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辨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在海底隧道盾构施工中,废弃物、孤石充填物力学指标不详、渗漏、换刀影响工期等危险有害因素对其影响较大,针对风险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安全控制措施,保证了海底隧道安全顺利施工.

    2015年11期 v.34;No.207 1240-1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 混凝土薄壁方箱楼盖合理跨度数值模拟

    孙文彬;樊丽丹;王锦力;

    为研究混凝土薄壁方箱楼盖的受力性能,并分析其在满足承载性能和使用功能要求条件下薄壁方箱楼盖的合理跨度.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分别建立10种不同跨度的混凝土薄壁方箱楼盖和普通实心楼盖模型.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在不同载荷作用下两种楼盖的力学特性.结果表明:6.3~15.9 m的跨度范围内,在竖向载荷作用下,相同厚度的薄壁方箱楼盖和普通实心楼盖相比,10.5~15.9 m跨度内两种楼盖的竖向挠度差值较大,薄壁方箱楼盖随着跨度的增长挠度增加较快,楼盖的整体刚度变化不大.在此跨度内应用薄壁方箱楼盖,不但满足规范规定的挠度限值要求,而且要比实心楼盖节省材料,减轻结构自重,是较为合理的结构形式.

    2015年11期 v.34;No.207 1244-1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3K]
  • 局部高温壁面下复合腔体内传热传质

    徐珊珊;杨伟;姜浩;张树光;

    为研究局部高温壁面下,复合腔体内自然对流及传热传质规律,采用一区域模型整体对腔内温度场、浓度场和流场进行求解.高温壁面无量纲长度A=0.5(A=a/H),局部壁面温度为Th,浓度为Ch;右侧垂直壁面分别为Tc和Cc.对局部高温壁面的相对位置B、多孔结构的孔隙率ε、瑞利数Ra的影响进行综合的数值计算,由数值计算结果得出:局部高温壁面位置不同,腔内流体流动及传热传质不同,B值在0.6附近时对应的平均努赛尔数Nu和平均舍伍德数Sh最大;ε=0.7时Nu出现最小值;Ra对传热传质影响也较大.

    2015年11期 v.34;No.207 1249-1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4K]
  • 阜新鑫亚国际酒店深基坑工程沉降监测与数值分析

    刘海卿;王德智;

    针对辽宁省阜新市鑫亚国际酒店基坑开挖难度大,基坑周边沉降量较难控制的问题,对其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四周地表进行沉降监测,并利用数值分析软件ADINA模拟四种不同开挖方式,把两者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监测结果与软件模拟结果相差不大,4种开挖方式中,先中间后四周的开挖方法,沉降量较小,说明该工程采用的开挖方法,较为合理.比较不同开挖顺序对基坑沉降的影响,可以为今后深基坑工程选取合理的开挖顺序提供参考.

    2015年11期 v.34;No.207 1253-1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7K]
  • 大体积混凝土桥梁承台温度及应力场模拟

    高锡鹏;周智;李渊;

    为掌握大体积混凝土在龄期范围内的温度及应力分布,为某即建大桥承台施工提供合理、有效的调控措施,采用大型商用软件ANSYS对混凝土承台浇筑后七天内的温度场及温度应力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内部温峰出现在浇筑后的3.5 d左右,表面温峰则出现在第2 d,且先后浇筑的三层混凝土的温度场分布随龄期变化规律有较高的一致性;混凝土内部的最大温度应力出现在浇筑后的7 d,且高于当日混凝土抗拉强度,为避免早期裂缝的发生,在承台施工过程中需在混凝土内部埋设冷凝水管,且要对温度场及温度应力值进行监测.

    2015年11期 v.34;No.207 1258-1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0K]
  • 数字地质填图数据构建断层面的方法

    吴志春;郑翔;张洋洋;罗建群;侯曼青;

    为准确构建浅地表复杂断层面,采用"地表填图数据为主,地下断层数据为约束"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构建的断层面与地表断层数据和地下断层数据能够完全吻合,受地表产状可推测深度的限制,该方法仅适用于浅部断层面的构建.断层面的精度取决于地表填图数据的数量和精度,在断层产状变化大的部分需要适当增加产状数据.

    2015年11期 v.34;No.207 1264-1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4K]
  • 利用分层阈值去噪法处理建筑物倾斜变形数据

    王昶;随心;王旭;

    为提高建筑物变形数据的精度与可靠性,利用小波阈值去噪法基本原理,提出小波细节系数自关性分析的分层阈值降噪法,并且以有用信号最小频率成分来确定小波分解的最大分解的层数,列出了分层阈值去噪法的步骤.对一组建筑物倾斜变形数据进行处理,并将结果与其他小波去噪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降噪效果,为变形监测数据预处理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2015年11期 v.34;No.207 1271-1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4K]
  • TM30测量机器人ATR功能的功效及精度

    刘九阳;杨凤芸;刘森;费明石;杨世杰;

    针对变形监测时ATR与人工观测的功效及精度存在的问题,采用极坐标方法,通过高精度全站仪TM30测量机器人自动测量与传统人工观测进行比较.因人工观测受各种误差影响,达到二等变形测量的精度3 mm要求较困难,而TM30测量机器人利用ATR达到此精度要求容易.研究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TM30的功效是人工观测的3倍以上;TM30测量机器人ATR自动观测的精度更是高于人工观测的精度.在同等环境下对TM30测量机器人ATR功能手动观测与自动观测进行对比,得到TM30测量机器人的ATR功能的定性研究结果.

    2015年11期 v.34;No.207 1275-1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4K]
  • 利用扩展概念格进行关联分类的算法

    翟悦;郭文书;王立娟;

    针对关联分类规则产生的候选规则过多导致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频繁闭项集组成的扩展概念格的分类规则获取方法.利用频繁闭项集提出一种新的概念格模型,通过性质和定理对概念格结点进行剪枝,以抽取分类尽量少且最有效的关联分类规则.研究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挖掘出高质量且包含重要信息的关联分类规则,并大大减少关联分类规则的数量,在分类准确率上比现有的关联分类典型算法更高.

    2015年11期 v.34;No.207 1280-1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7K]
  • 一种改进的代价敏感型链路预测算法

    袁芳芳;肖晓;

    为解决因网络数据分布不均匀性而造成的链路预测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代价敏感型链路预测算法(Link Boost).设计一种有监督链路预测可变代价损失函数,该函数对低节点度有链路节点对出现分类错误时的惩罚大于高节点度有链路节点对,解决了节点度的分布偏差.考虑到以损失函数优化为目标的链路预测算法将导致社区内预测链路数量大于社区间的链路数量,进而设计一种Boosting算法来实现损失函数最小化.通过将网络分为多个分区,并对各个分区构建的弱学习器进行融合,提高了算法的可伸缩性.利用4个真实网络数据集进行性能评估.研究结果表明:Link Boost算法的性能与许多当前算法的性能相当或者优于当前算法.

    2015年11期 v.34;No.207 1285-1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4K]
  • 截断删失数据下瑞利分布多变点模型的贝叶斯估计

    向方;何朝兵;薛笑荣;王宏福;

    为研究截断删失数据下瑞利分布多变点模型的参数估计问题,利用MCMC方法,通过筛选法添加部分缺损的寿命变量数据,得到了相对简单的似然函数.在获得变点位置和其它参数的满条件分布后,利用Gibbs抽样和Metropolis-Hastings算法对各参数的满条件分布分别进行了抽样.按照MCMC方法的实施步骤,得到了参数的Gibbs样本,把Gibbs样本的均值作为各参数的估计.随机模拟的结果表明各参数估计的精度都较高.

    2015年11期 v.34;No.207 1292-1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1K]
  • 不完全概率信息掘进机截割头可靠性鲁棒设计

    夏新宾;祁秀;许满江;石抗抗;

    为提高掘进机的截割效率和运行可靠性,降低截割能耗、载荷波动率及截割产尘量,以纵轴式掘进机截齿个数、截线间距、截割转速、摆动速度以及周向分布角为设计变量,采用掘进机的截割比能耗、载荷波动率、截割单位产尘量最小为优化目标,将可靠性灵敏度融入不完全概率信息的截割头可靠性鲁棒设计中,利用随机摄动法和Edgeworth级数方法对掘进机截割头参数进行可靠性优化,采用混合粒子群算法进行模拟可靠性运算,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解决了不完全概率信息的掘进机截割头鲁棒设计问题,在不降低掘进机截割效率和可靠性条件下,截割头的载荷波动率下降31.8%和比能耗降低4.0%,单位产尘量降低14.2%.

    2015年11期 v.34;No.207 1297-1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9K]
  • 掘进机坡角工况下转向动力学特性仿真

    毛君;许文馨;

    为分析掘进机坡角工况下转向动力学性能,以Bekker沉陷模型为理论基础,运用虚拟仿真方法研究了重型掘进机转向过程中履带系统的动态特性.应用Bekker模型建立了掘进机履带与沙石路面间的非线性接触模型,采用Recurdyn建立掘进机及其履带系统的虚拟模型,模拟了掘进机在0°、8°、18°坡角路面上的转向过程,分析了掘进机履带系统转向时的动力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受掘进机重心位置、路面坡角的影响,掘进机转向过程中运动轨迹出现了跑偏现象;0°坡角时,两侧履带的张紧力在90 000 N上下变动,随着路面坡角的增大,履带两侧驱动扭矩和张紧力均会增加,并且外侧履带的驱动扭矩和张紧力要大于内侧履带,其中履带在18°坡角转向时,其张紧力比0°坡角增大了近38%;随着坡角的增加,整机的重心位移变化量随之增大,稳定性降低.

    2015年11期 v.34;No.207 1303-1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4K]
  • 白化方程优化和新信息的一类灰色模型

    王健;

    针对灰色系统理论中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方面,传统模型仅限于对近似齐次指数规律序列进行建模的不足,对原始序列为近似非齐次指数规律的情形,得到一类灰色NGM(1,1,K)模型,通过对NGM(1,1,K)模型中的白化方程进行优化的方法,同时利用灰色系统的新信息原理优化时间响应函数,建立了一种改进的灰色NGM(1,1,K)预测模型.实例结果表明,该改进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和拟合精度,推广了灰色预测模型的适用范围.

    2015年11期 v.34;No.207 1308-1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0K]
  • 直觉模糊集的分解定理、表现定理和扩展原理

    张成;席晶;裴炳南;

    为研究模糊集截集与直觉模糊集的截集的相互关系,利用各种模糊集的截集,构造了直觉模糊集的截集,结果表明:这种方式所建立的直觉模糊集的截集概念是以往关于直觉模糊集截集概念的推广,同时这些截集也是模糊集截集概念的推广且与模糊集的截集有完全类似的性质.基于这种形式所建立的直觉模糊集的截集概念,建立了直觉模糊集的分解定理与表现定理.并进一步利用模糊集的Zadeh扩展原理,建立了直觉模糊集的扩展原理.

    2015年11期 v.34;No.207 1312-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5K]
  • 客户选择网络零售配送时隙动态规划模型

    元鹏鹏;郝杨杨;李恒;

    为对网络零售配送时隙进行科学的规划,采用理论分析并建立模型,推导出时隙价格影响时隙需求.考虑时隙替代的客户选择行为,建立了客户具有在线时隙随机选择特点下,基于多项Logit客户选择模型和服务水平的网络零售配送时隙动态规划模型,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客户到达率、不同配送能力、不同交付期和不同时隙基本效用下的时隙最优价格不同和时隙配送能力分配有差异.

    2015年11期 v.34;No.207 1316-1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5K]
  • 集装箱桥吊司机眼动疲劳度分析

    顾志;苌道方;

    为揭示港口集装箱桥吊司机眼睛疲劳规律,采用视线跟踪技术和智能优化算法相结合,分析桥吊司机操作过程中的眼动参数与驾驶疲劳之间相关性,运用眼动参数建立驾驶疲劳推断评判模型.设计了驾驶员实测操作实验方案,确定注视时间百分比、注视点数目为眼动测量指标,研究眼动测量指标与驾驶疲劳的相关性.分析驾驶员眨眼、注视、眼跳三种眼动形式实测数据与驾驶疲劳的线性与非线性变化关系,求得注视分布变异系数,得到注视分布变异系数与驾驶疲劳之间的关系.

    2015年11期 v.34;No.207 1324-1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7K]
  • 下载本期数据